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山镇金融办的数据显示,2019年东山镇居民存款突破50亿元。生态红线趋紧,规划受限,沿太湖50米地区不得开发,围网养殖拆除……戴着“紧箍咒”,生态敏感区域如何走出一条富民之路?东山人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嘛!”
冬天的太湖依然引人入胜。从苏州吴中区太湖取水口一路往西南方向行驶,环岛公路渐渐把游客带入仙境。太湖七十二峰,三分之二在吴中,在冬天的雾气里,远山近水勾勒出一幅幅水墨画。长圻码头对面,一个面朝太湖的村落,粉墙黛瓦的村舍“靠”在山坳里,背后是满眼葱郁的枇杷叶青色。村口的池塘边,造型各异的青蛙让人感到新奇。这里,就是游客们津津乐道的青蛙村。
临近年关,青蛙村62岁的村民张茂兴一天都没歇着,他和老伴带着雇用的村民,宰杀鸡鸭鱼并腌制晾晒。“别看现在村里游客不多,等到新年假期开启,农家乐的客房和餐饮就供不应求了。”张茂兴说。
青蛙村在10年前还不叫青蛙村,叫西巷村,是杨湾村12个自然村落的其中一个。在村庄改造过程中,生态保育专家发现,西巷周边存在着稀有物种,有形态不一的蓼科植物、大小芡藻、金花石蒜等,在连接太湖的小池塘里找到了60多种青蛙,包括罕见的金线蛙。杨湾村决定从这片蛙声着手,结合当地生态优势、民俗风情打造西巷青蛙生态创意村。
然而,此时的西巷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们到镇上要翻过两座山,花费一个半小时。“这条路一下雨就成了水塘,得穿着深筒雨靴一点点挪着往前走。”张茂兴指着家门口的路告诉记者,茶叶、瓜果没有一点销路。
借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东风,吴中区各级政府在西巷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道路平整、河道保洁、雨污水治理。村子东头的枇杷园里建起了一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11户人家的污水通过生物降解,100%达标排放。
“路宽了,山绿了,水清了。”村民们眼看着村子一点点变美,游客越来越多,纷纷开起了农家乐。2019年,张茂兴的农家乐客房和餐饮收入达15万元,碧螺春、枇杷、杨梅等土特产的销售收入20多万元。“刨去成本,净收入怎么也在20万元以上。”张茂兴笃定的神情中掩饰不住喜悦。
杨湾村党总支书记徐春福告诉记者,如今,杨湾村正以西巷模式为示范,把农文旅融合的生态旅游特色之路辐射、推广到全村,惠及更多百姓。
洞庭东山是太湖里的一个半岛,拥有太湖岸线60公里,这里人文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但承担着保护太湖生态的重任。东山镇党委书记徐雪棣告诉记者,东山主动融入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大格局,“守好六分太湖水”,近两年东山先后完成太湖滩涂治理、太湖围网养殖拆除、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以及养殖池塘退养整治,流域内太湖水质持续向好,生态环境成为东山的显著优势。
东山有句谚语,“上山头,下山头”。意思是说东山农民谋生有两种方式,上山头就是利用山丘进行茶果间作,枇杷、杨梅树下种碧螺春;下山头就是水产养殖,水八仙、太湖三白应有尽有。以农家乐、民宿为平台,纷至沓来的游客成为东山农产品消费的“主力军”。2016年建起的东山农产品电商产业园,为农产品“飞”出东山插上了翅膀。2019年,东山枇杷网上销售255万斤,占总产量的31%,全镇农产品网上销售达两亿元。
产业园时常开设培训课程,集聚起一批返乡创业的本土青年。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孙政,带领34户东山农民成立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销售额达600多万元。“东山文化底蕴深厚,能否让农产品与文化发生碰撞,提升产品价值?”孙政琢磨。2019年4月,他利用即将修剪掉的过季茶叶,与丝绸相结合做出了手工茶染围巾,围巾具有独特的碧螺春清香,还有渐变的自然颜色,卖出了800元一条的好价格,同时该项目获苏州市农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东山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久远的历史,年青一代东山人应该在地方文化的传承、融合、创新上动脑筋,发挥‘文化+’优势,打响东山农文旅品牌。”孙政说。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