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都需要充分、可持续的财务资源供给。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经费长期依赖于各级政府财政支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办学成本的上升,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尽管部分地方高校逐渐开始了社会筹资的探索,但因起步较晚以及动力不足等,地方高校在多元化筹资方面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路径。深圳大学作为特区大学,生于深圳、长于深圳。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重任落在了深圳肩上,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为先行示范区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是深圳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责无旁贷的担当。在此过程中,如何筹措到更多资金,为深圳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资金保障,多元化筹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原动力:“从本地来,到本地去”
城市创办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精神。一个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发展与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取决于教育。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与地方发展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加强与所在地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扎根本地,把握本地政策并深入了解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发展战略,把大学的知识技术、人才优势跟地方企业、社会机构进行深度整合,对接地方区域发展的切实需求。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更加重视自己人——校友。对于捐赠校友,要及时报道校友捐赠事迹,提供校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与技术服务。同时,也要及时发展、挖掘潜在的校友力量,“以人为本”,培养在校生热爱母校、回馈母校的意识,关注校友的未来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指引与帮助,建立以学缘为基础的、全面的、长效的合作关系。高校深情培育英才,英才也会倾情回馈母校。在深大35周年校庆期间,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捐赠3.5亿元发起设立深大人才基金,这就是一个美好的合作。腾讯主要创始人都由深大培养,深大人才基金的成立,不仅能够助力深大建设为高水平大学,还能够激发更多深大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以及对教育的热情,共同加入到捐赠深大人才基金行列。
助推力:健全基金会管理
去年8月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高校要建设多元筹资机制,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这为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基金会不应仅限于为高校建设提供财政支撑,更要成为一个校友交流、社会资源共享、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型全域平台。随着高校基金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捐赠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财务管理与资金监管机制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预算规划方面,大学财务与基金会财务要打破沟通壁垒,充分沟通,统筹规划,建立一个科学的预算编制、审批与调整的程序,用规范的制度让捐赠人放心。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基金会都还偏向于行政化管理,基金会自主能力不足,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基金会管理机制的先进经验,用先进的管理让捐赠人安心。深圳大学人才基金初步尝试由校方、捐赠方、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管理,以期通过这种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让更多的捐赠人深度参与并感觉到大学的发展。
聚合力:大额募捐与“参与式”并重
地方高校校友资源相对较少,校友捐赠风气不浓,捐赠资金主要来源于校庆及校友会。目前,得到过亿元以上大额捐赠的高校大多为国内顶尖名校,地方高校很难复制。
然而,随着“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当前社会捐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公众捐赠热情日益高涨,正所谓聚沙成塔。地方高校可以从侧重大额募捐转变为注重小额筹款,拓宽筹资渠道。基金会应多设计参与度高、费力度低、吸引力强的小额捐赠项目,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项目影响力,提高校友捐赠率。深圳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微捐平台成立于2016年,通过“1983”等富有创意与纪念的小项目,在启动首日便引导超过8000位深大校友捐赠。微捐平台这样依靠现代互联网技术,持续、迅速地引爆热点,激活了捐助热情,更密切了大学与捐赠人的互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地方高校也将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而地方高校发展壮大高校捐赠基金,多渠道汇聚资源,实现多元化筹资无疑能为建设高教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李清泉,系深圳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