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重在定位准使命清

    作者:管仲军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9日 06版)

        【把脉】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健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医学相关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生产力。可以说,医学相关人才的培养,涉及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关的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我国的医学高等院校大体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部属院校,一种是地方院校。无论从数量还是分布来看,地方医学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显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90%由地方医学院校培养。因此,如何区别于部属院校办出特色,是新时代地方医学院校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医学院校具有“五大功能”,即医学及相关人才培养、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医学服务、医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医学及相关人才培养是基本功能与根本任务。因而笔者认为,地方医学院校完成“顶层设计”需围绕“五大功能”明确定位,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即地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

        地方医学院校的使命是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履行“五大功能”,服务区域和国家卫生健康发展战略,落实“医教协同、医教共赢”,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服务的美好需求与区域高等医学教育与健康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这是地方医学院校改革建设发展的硬任务,也是检验其改革建设发展的“试金石”,更是在全国医学教育体系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

        第一,医学及相关人才培养要“顶天立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功能,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七育人”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全面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培养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突出岗位胜任力与社会需求导向,突出医学人文、医学终极价值观、医学实践和卫生健康国情等教育。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其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及卫生健康事业等服务,故其人才培养首先要扎根地方,即人才培养要“立地”。但如果仅仅“立地”,就会降低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空间及人才培养的层次,尤其是对地处首都北京及国内一线城市的地方医学院校而言,问题会尤为突出。所以,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还要“顶天”,既要满足对引领高水平医学创新的人才需求,又要满足基层应用型和职业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要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人才辐射。

        第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要“体现特色”。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要从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出发,重点着眼解决地方或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通过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活动,在增强学校的医疗卫生健康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使地方医学院校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形成学校学科特色。地方医学院校应区别于部属院校,充分与地方特有的卫生健康资源相结合。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科研实力等方面找出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点,选准主攻方向。

        第三,医学服务要“医教研协同”。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拓展的突出特点,也是现代大学的活力所在。地方医学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努力寻求并实现地方医学院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双向良性互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医学服务,做到医教研协同。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医学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一是通过培养适宜的医药卫生人才来实现医学服务的目标,成为地方或区域各级各类医学人才培养中心,提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人力与智力支持。二是提供直接医疗服务,开展卫生防病工作。可通过提供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学校和附属医院资深学术专家、中年领军专家和青年拔尖人才的积极作用。三是提供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服务,如成立产学研联合体,让地方医学院校的医学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联合、自创生产等形式转化成现实医学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或者是通过发展转化医学,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并应用到临床,完成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等重点难点攻关任务。

        第四,医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要体现“医学价值”。医学文化集中表现为医学的终极价值,即“敬畏生命、珍重健康”。无论开展何种医学服务,我们都要坚守医学文化,牢记医学终极价值观,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珍重健康”。在医学院校学校文化及附属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倡导“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医学价值理念并营造相应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与环境,创设和谐的医疗医患关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外,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放眼世界”。新时代的人类发展更多依赖相互支持与融通,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无论建校时间长短,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全球化及医学教育国际化,都对医学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出要求,放眼世界,积极开展全球化视域下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医学院校的必然选择,更是地处首都乃至国际型大城市的地方医学院校未来持续发展的有益选择。

        一般而言,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现在师资、学生及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师资方面主要是促进师资结构与水平的国际化,地方医学院校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杰出学者,引进海外顶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名校的博士、博士后,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培育和早就一大批资深学术大家、中年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学生方面关键是扩大留学生生源、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与培养水平,以及扩大本国医学生国外求学的比例,扩大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全球化时代大学提高科研实力和学术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化与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和学术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合作交流,巩固和加强各种类型合作平台建设;在对外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及高级别国际学术研讨,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和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等,以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提升学校办学声誉和国家在健康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作者:管仲军,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