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线看“六稳”】
今年10月,云南昆玉高速公路一个工程项目在昆明市政务局的监管下进行招投标。经评标委员会评审,推荐“云南某企业”为第1名,“中建路桥”为第2名。但从监管系统的柱状图可明显看到第2名的文件饱和度高于第1名,结果呈现“负偏离”情形,系统显示红色“惊叹号”预警。经组织非评标委成员的专家进行咨询,得出结论与“投标文件偏离度”分析结果一致,项目评分中存在不客观、不公正情形。监管机构迅速对评标工作进行纠正,经原评标委员会复核,推荐“中建路桥”为第一中标候选人。这一复核结果在公示期间未收到质疑投诉。
“这是对招投标进行智慧监管的典型案例,监管系统对投标文件偏离度较大的项目进行自动分析预警,对评标过程中的不公正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昆明市政务局副局长张健对记者说。
打开昆明公共资源大数据监督指挥中心网页,点击全屏显示,可看到监管中心平台分为项目智控、专家智检、主体智测、营商智览四个部分,对招投标进行全方位智慧监管。去年实施至今,昆明智慧监管覆盖约500个工程建设项目。张健介绍:“通过智慧监管,可以发现专家与投标人串标,专家水平不足、素质低下等线索,为疑难项目调查取证及处理提供支撑。”
评标专家打分如果明显不公正,也难逃智慧监管系统的“法眼”。今年2月底,在对昆明西山区牛鼻村水库扩建项目进行评标时,评标专家刘某某在施工技术方案中对云南恩途的打分高于云南滇源,但是其余专家的打分趋势为去掉最高、最低分后,滇源均高于恩途,监管系统通过红色大于号提示刘某某打分偏离预警。监管机构马上组织其他专家重新论证,均认为刘某某的评审存在有违客观、公正情形。政务局遂对刘某某进行约谈警示。
实际上,智慧监管只是昆明市创新实施的公共资源交易三大监管制度之一。另两项制度是综合监管和信用监管。综合监管指以市政务局为责任主体,履行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统一综合监督管理职责,这成为昆明以招投标为代表的公共资源交易的根本制度。2014年至今,昆明市共受理、处理举报投诉近1300件,共有电子化运行项目2.5万个,参与投标近11万人次,积累数据26.7Tb。基于庞大的数据积淀,形成了智慧监管“技术工具箱”。
“过去对招投标是多头管理,各部门执行时常有偏差,效率低下。现在综合监管提升了行政监督平台应用效能,减轻了财政压力和企业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张健说。
12月10日,在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记者看到,巨大的显示屏上,当天开评标的10个项目的时间、场地等安排一目了然。一年有3000多项目在这里进行开评标。在服务柜台,工作人员正在为投标人员制作数字证书,将所有招投标文件纳入电子招标投标系统。
交易大厅中央有一块电子查询屏幕,记者不仅可以查询招投标的政策、流程,还可查到《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当事人信用奖惩名单》,上面有处于记录期内的68个不良行为当事人的惩戒纪录,被惩戒的有投标人、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惩戒记录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至今累计有410个不良行为当事人被惩戒记录并公示,被惩戒的当事人将严重影响今后参与投标活动。这就是昆明市首创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监管制度。今年10月,在昆明学院教学楼建设项目中,昆明市政务局就根据“信用中国”信息,对20家受到行政处罚的投标人进行联合惩戒。
“综合监管是制度设计,智慧监管是技术工具,信用监管是应用结果,三种制度共同确保招投标公平公正公开,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张健说。
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了昆明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营造公平守信市场环境的典型做法。
(本报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