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即将走向600年的时间节点上,“故宫”这一IP正在通过影像呈现着历久弥新的魅力。日前,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的《上新了·故宫》节目走入第二季,在历史和时尚、古老与年轻之间,寻找其中对立与融合的契机,充分拓宽了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上新了·故宫》第二季继续聚焦“新”与“故”之间的融合,一方面观众可以跟随镜头探寻故宫中不对外开放的“新”区域,并在领略其中的特色亮点之后,协同设计师策划和“上新”文创产品,将文化产业引入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传播的进程中;另一方面,所有的“新”仍以“故”为基础,每一处展现都以充分的史料考证、资深的专家解读为支撑。与此同时,节目记录的故宫消防日常工作以及对嘉宾多次强调的文物保护,体现了对历史、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尊重,让“传承”和“创新”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
第二季节目的设计从现实热点切入来观察历史、普及知识,这也是历史文化类节目的有益探索。例如,节目围绕着雍正皇帝与“十三弟”的关系到底如何?乾隆皇帝的审美是否只偏爱于“花花绿绿”的设计?他是否真的是“盖章狂人”等网友所津津乐道的趣味话题展开,通过在故宫中实地探寻、寻找史料解读等环节,用镜头抽丝剥茧地向观众讲述怡亲王的功绩、乾隆时代的审美其实是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色彩绚烂花纹繁复的风格并不是他的个人专属,盖章出自中国画对“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讲究,帝王对画作鉴赏的印章需要更显眼等解答为历史谜题“正名”。因此,《上新了·故宫》为历史文化节目的展示与解读再寻新角度,影像的讲述不只是将既有史料一一罗列给观众,而是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从观众关注的热点入手,将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担负起节目的社会责任与现实观照。
《上新了·故宫》力求从故宫里寻找到更久远的时光:故宫保留至今的大多是清朝时期的样貌,而镜头在其中力图以故宫为支点,从明清开始、向唐宋以及更早的文化进行回溯勾勒,将华夏文明进行梳理聚合。例如,影像从钟粹宫里明代特有的“一波三折”彩画讲起,体现工匠们以矿物质原料将其保存至今的智慧,让观众看到了600年前明代初建故宫时的印记;对《大禹治水图》玉雕的全景展现,将清代的工艺和时间更早的绘画魅力同时展现。当观众被带入历史的语境中反观现实,可以对古人稳固永恒的追求感同身受。节目情景再现了朱棣时期举全国之力修筑千秋基业、通过地基坚固让“地宫”别有洞天。凝结了古人心血智慧的建筑设计传承了百年依旧稳固如初,“这座完美之城与山河同在,与星辰同在”的感叹更能够直抵人心,让观众们触景生情,这份信念一直到今天依旧令人钦佩,引发当代的我们“能够为明天留下什么”的深入思考。
故宫是皇家权威的象征,节目不断提升立意,在还原了故宫恢宏设计与匠心独运之后,将这千秋基业的意义进行拓展,将帝王们对“家”的追求浮现出来,让故宫多了一重人文的温度。悠久历史岁月中神圣的皇权体系在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带来了距离感与陌生感。《上新了·故宫》努力将历史人物平常化,让他们不再只是历史教材中冰冷的文字,而是突出展现一代帝王心中对一个稳固的“家”的要求与设计,“家”文化是千百年的岁月里人们共通的情绪,将故宫、皇权与家相连,影像站在了故宫也是帝王的“家”这一独特的解读角度上,历史节目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又多了一重维度。
《上新了·故宫》第二季延续着探秘故宫的传统,以更热的切入点、更长的时间轴、更温情的落脚点升华“故”与“新”的交融,拓展了节目的内涵与外延,让厚重的历史有趣味、纷繁的故事有串联、冰冷的史料有温度,这些新探索让故宫更具历史文化魅力,让历史文化节目创作思路更加开阔。
(作者:汤 嫣,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