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首都文化建设要有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引领全国文化的龙头意识、服务全国文化的责任担当。要把建成当代中华文化的思想中心、价值中心、艺术中心、创新中心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首都文化引领的主线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指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可概括为“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入研究阐释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代表的首都文化。“一城”是指北京老城,要认真学习北京新版总规划,关注中轴线文物保护和申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等问题。“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要深入挖掘三个文化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两区”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领区,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元,如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实体书店建设、社区图书馆利用等。
推动文化中心建设,一是提高文化工作的管理能力。在推动改革方面,坚持文化中心建设要靠改革引路,靠改革破题,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问题,把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在老城保护问题上,探索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中轴线申遗工作上,充分运用新媒体等进行全方位传播,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视情况增加“大国工匠园”等富有北京特色的工艺美术展示体验中心来丰富文化带的内涵;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要重视实体书店建设,正视实体书店面临的“高房租、常搬迁”现象和市区街乡各级政府间政策衔接、落地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把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进一步向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拓展。二是提升文化的鉴赏能力。文化是内涵性存在,是观念的、思想的、价值性的东西。不能目观,只能体悟和理解。
首都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涵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首都公务人员,一方面要自觉开展对文化基础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种不同价值观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习、理解;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参与文化鉴赏活动,书店、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等都是我们进行文化鉴赏的场所。
把思想价值建设作为首都文化引领的核心
思想和价值是文化的根和灵魂。要使文化之树常青、枝繁叶茂,就要涵养文化之根、培育文化之魂。首都文化建设应首先抓好思想文化和价值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价值支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建设,组织开展对文化基础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种不同价值观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构建起一套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为全体中国人高度认同、能够走向世界的中国思想和中国价值。
首都北京历来是知识分子聚集的文化重镇,一直走在生产优秀文化的前端,话剧、舞台音乐剧精品频出。2017年夏天,人艺话剧《茶馆》《窝头会馆》时隔三年公演,一票难求引起媒体热烈讨论,文化消费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矛盾充分展现。
著名导演林超贤,近年来与北京市合作,先后执导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两部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主旋律影片,取得了广泛社会影响,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其中,电影《湄公河行动》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2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5届中英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首都剧场、国家话剧院小剧场、蜂巢剧场、地质礼堂、海淀剧院等已成为首都的文化地标,孟京辉、任鸣、林兆华等话剧导演成为首都艺术界的文化翘楚,杨立新、冯远征、濮存昕等一大批知名演员被尊称为“老戏骨”,蜚声海内外。
时尚舞台剧领军品牌——首都民营企业“开心麻花”公司,以为人民娱乐服务为宗旨,在15年时间里陆续推出了36部原创舞台剧,在北京及全国中心城市上演超过6000场,为数百万观众带来了无限欢乐。2018年,他们开始进军世界话剧舞台。综合看,音乐舞台剧、歌舞剧、话剧等小众文艺形式在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以创新精神打造首都文化引领的金名片
首都文化的引领应体现在文化产品最丰富、文化精英最集中、文化设施最先进、文化机构最完善、文化实力最雄厚。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北京已积累不少经验。例如,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首都博物馆开展了“北京故事、解读北京”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还让“文物火起来”。五年来,北京掀起了一股“首博热”,一组数字足以证明热度:参观人次每年增加150万。从海昏侯墓精品特展到妇好墓精品特展,再到“读城”系列展览,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展览,让禁宫里的文物、大地下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变成了“活字典”。
当然,与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开展的活动相比,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高水准艺展和高品质图册的不平衡性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好的艺展,一定要辅以精美的图录、画册,否则便有失完整性。观展和图录收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除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坦率地讲,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而首都的文化供给却相对单一。新形势下,文化领域可与互联网等其他产业开展跨界合作,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力倡导和推广全民阅读是首都文化建设发力的重要方面。2018年5月,北京正式出台《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培育打造一批承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富有首都文化特质、具备较强文化辐射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城市阅读综合体。预计到2020年,全市16区将分别建成“一区一书城”的综合文化体验中心,重点街区将建成200家金牌特色书店。这与星罗棋布的社区书店一起,将构建起首都文化建设的15分钟公共阅读圈,从根本上解决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中国书店等24小时营业,成为首都的文化精神地标。下一步,可以将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设计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出版社经典图书的展览展示中心,形成长安街上的文化双子星。
此外,首都的文化建设还应着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在音乐、电影、戏曲等领域品牌塑造方面,北京已形成“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戏曲文化周”等文化品牌。历届音乐节,中国传统音乐、古典戏曲和民族音乐等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首都音乐人自觉承担起了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全面展现中国文化的责任。这些文化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塑造中国概念为主题,兼容国际性与民族性。而此前举办的中国戏曲文化周已推出全球京剧票友大赛等十余个大型主题活动,尽显国粹之美,展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现代魅力。
首都文化就是国家的龙头文化、中心文化,是以北京文化为基础、荟萃了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履行首都职责使然,是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作为首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功能和地位就是龙头,起的作用和任务就是引领带动,而不是简单的交流和互通。只有建设起龙头文化、中心文化,才有资格充当文化龙头、文化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更好发挥凝聚荟萃、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功能,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努力使北京成为文化繁荣兴盛、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作者:黄 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