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第二条运河”清流惠津城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4日 03版)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五年来】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工程正式通水。锦绣中华大地上,一条巨龙蜿蜒灵动,为干渴的华北送来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

        五载寒暑转瞬过,45亿立方米清流惠津城。如今,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工程供水范围覆盖天津市14个行政区,近千万市民喝上了“放心水”。天津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得到有效缓解,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了战略性突破。

    远水亦能解近渴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曾经有过“北国水乡”的美称。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海河水系中下游用水量剧增,天津成了一座“极度干渴”的城市。即使在过去用水尚不窘迫的年代,糟糕的水质也是天津人心头的痛。“天津卫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人们的无奈。

        为了消除“痛点”,天津在节水和治水方面一直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地方节水条例,实行最严格的节水制度,而且“向海洋要淡水”,通过技术突破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20世纪80年代的引滦入津工程给天津解了“燃眉之急”,但用水量的迅速攀升,也让宝贵的滦河水“捉襟见肘”。为了保障天津需求,国家曾6次启动引黄济津工程。在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持下,让充沛的长江水注入津城,是天津人曾经的梦想。

        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天津人将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工程称为“流经天津的第二条运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万千建设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天津人铭记在心。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党委书记胡金洲回忆起当初风餐露宿、奋勇拼搏的建设历程,心情格外激动:“2010年3月,我奉调天津直管建管部,加入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工程建设团队,自此开始了天津干线工程建设到通水运行的激情岁月……”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工程建设壮观景象已然消逝,但155公里地下输水箱涵内水声潺潺,犹如动听的乐章正在奏响——自天津干线工程通水以来,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连续不间断安全供水,水质稳定达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远水亦能解近渴——天津终于结束了“水荒”的历史。

    问渠那得清如许

        站在南水北调子牙河北分流井坝台上,能清楚地看到输入天津的南来江水,汇入庞大的分流井池,然后“兵分四路”,分别向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尔王庄水库和海河奔流而去——这是天津第二条城市供水“生命线”,为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介绍,通水5年来,所引江水在天津城镇供水总量中的比重已超过80%,成为城镇供水的主要水源。天津目前已经形成引江、引滦输水工程为骨架,于桥、尔王庄、北大港、王庆坨、北塘5座水库互联互通、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供水新格局。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核心区域实现了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同时引江水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前提下,累计向子牙河、海河等重点河道补水超过8亿立方米,有力地改善了河道水环境质量。

        令人更为欣慰的是,天津市长期超采地下水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南水北调,使得天津能够充分利用引江水置换地下水源。2018年,天津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1.5亿立方米,为2022年基本实现深层地下水零开采奠定了基础。天津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工程师赵考生介绍说:“引江入津后,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补给,替换出一部分引滦外调水和本地自产水,有效补充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同时,变应急补水为常态化补水,仅在过去1年里,天津就累计向景观河道补水3.93亿立方米,扩大了水系循环范围,促进了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年过花甲的河西区谦福里小区居民张世强说,天津人经历过两次水质变化: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引滦入津后,又苦又咸的海河水变成滦河水;再一次就是如今喝上甘甜的长江水。红桥区龙禧园的刘丽娜女士清楚地记得: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她所在的小区用上了丹江水,“长江水的水质确实好了很多,水壶的水垢不用几个月一清了”。河东区的宋彤女士一家以前喝桶装水,如今喝上长江水,每个月光水费就省了100元,“口感喝起来比桶装水还好呢”。南开区二马路的居民张爱云老人说到现在喝的水,就一个字——“甜!”

        甜在口中,更在心里。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