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以文明视角读懂中国道路的五对关键词

    ——“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述要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王海磬 本报通讯员 焦德武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16版)

        【会议传真】

        近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库恩基金会在京联合举办“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20余位中外知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发表观点、对话交流,为我们从文明视角读懂中国道路提供有益启发。

        关键词1:文化传统与道路选择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潘岳: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制度的根。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关键动力。中国共产党将两者深度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紧密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如,基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行高效的环境治理以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2:中国经验与世界贡献

        潘岳:唯有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才会淬炼出真正的共同价值。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是开放的,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参考。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不会导向大国霸权冲突的老路,而是为各个国家和平共赢探索了新路。

        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新中国成立70年的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及其正确决策有着直接关系。比如,高效地制定并积极落实发展战略,设定涵盖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政策的发展愿景等。比如,中国的扶贫经验,可以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偏见并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中国人民具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仅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也改变了国家命运。

        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美籍学者田辰山:中国道路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处于生生不息的演进中,具有“一多不分”“生生为贵”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同中国优秀哲学文化以及经验传统融合为强大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属性,尽管现代化从西欧开始,但各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不同的,没有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非西方国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现代化,这是当今世界的趋势。现代化把我们带进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这不仅是我们的美好理想,也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3: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房宁:中国制度的主要优点表现在能提高权力运行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维护社会转型期稳定、一张蓝图绘到底等四个方面。其最基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实现了保障民众权利和集中国家权力相统一。一方面,在经济、社会领域中实行开放,保障人民权利,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在政治领域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协商民主等手段进行利益表达与整合,凝聚社会共识,从而把多元化诉求导向生产和经济领域,争取社会流动、财富扩大等。实践证明,这种机制给中国带来了稳定发展,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和为贵”,运用这种哲学思想处理国际关系,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当今世界建设性的和平力量。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源于中华文明的“贤能政治”应作为评估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准。当前中国的选拔制度吸取了古代科举制“选贤与能”的养分,选择并提拔具有丰富经验、能够较好适应并应对环境不断变化的领导者,保持了政治的长期稳定。更为重要的是,贤能政治不仅符合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更适用于正处于大变局的当今时代。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经济不平等问题是困扰西方现代性的根本问题,而中国的发展道路恰恰为人类探索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益尝试。中国始终秉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捍卫经济平等,追求共同富裕,不断缩小城乡、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在这个意义上,真正对西方某些国家构成挑战的并不是中国方案,而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不平等问题。

        关键词4:读懂中国与理解世界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教授兼研究所所长克里·布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中国量身定制的,有其独特的成分和元素。探求中国经济奇迹和政治稳定,当务之急是解决对中国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的问题。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中西文化之间存在旷日持久的不对称关系。今天,走进任何一家中国书店或图书馆,西方文化书籍随处可见,年轻的、求知欲强的中国读者是持久推动西方文化走进中国的重要动力;而走进一家西方书店或者图书馆,却很难找到中国思想家的书籍或著作,这是因为西方缺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求知欲强的读者群。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一国文明与其发展道路之间具有深刻的交互性。一方面,一种文明是一国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展本身也促进文明意涵的扩充与丰富。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与治理经验,在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向世界提供中国故事的不同版本,让外国人自己判断各种版本的价值。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马戎:不管国外怎么评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要多讲事实,在转译中国政治术语时要注意词语内涵的差异,避免引起误解误读;更进一步,要呈现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同向度,让世界感受到真实、立体、精彩的中国。

        关键词5:全球挑战与中国责任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主任易明: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能够应对诸如气候、恐怖主义和难民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解决全球问题的共识与行动聚集在一起。可以说,发出倡议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担当和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国与周边国家往往是正向互动的,即中国好则周边好,周边好则中国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着眼于“和合共生”的对外关系理念,中国致力于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周边关系。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先要迈好构建新型周边关系这一步。周边外交要深入人心,需要做好民心工程,让民心真正相通。

        (本报记者 张胜 王海磬 本报通讯员 焦德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