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马金凤:地方戏唱出中国戏曲魂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常书香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0日 01版)

        【光明访名家】

        忙完今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重要文化活动——马金凤艺术周,98岁的“穆桂英”马金凤从洛阳回到青岛的家中,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每天在自家院子里晒晒太阳,除了喜欢看戏剧频道,偶尔也会像年轻人一样追追剧。

        5岁随父学艺,7岁登台演出,14岁担当剧目主演,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一辈子痴迷戏剧。马金凤突破了旧时代艺人门户之见的藩篱,熔豫东豫西调于一炉,创立“马派”声腔,唱响了中原大地。

        作为唯一健在的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马金凤曾获得“豫剧功勋杯演员”和“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一系列殊荣。她也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戏曲界的常青树。

        4月底,《穆桂英挂帅》首场演出结束后,衣着红装的马金凤走向舞台,向戏迷们问好,鞠躬。她用浓浓的河南话说:“开戏的时候我都来了,和大家在一块儿,看着学生演出我非常高兴。我在这儿代表俺的学生们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之后,马金凤携弟子走进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对师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尽管年事已高,马金凤却自己一步步慢慢走上舞台。那份骨子里对职业和观众的敬畏,让人动容。

        脱下戏服,洗去铅华,马金凤就像一位慈祥的邻家奶奶,她的谦逊、温和让人感到温暖。

        4年多前,应马金凤和家人的邀请,洛阳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专程赶赴郑州,接收马金凤的百余幅照片资料,记者曾一同跟随前往。

        在那次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马金凤大多数时间是站着的,她说“已经习惯了”。问及长寿秘诀,她笑笑说:“家常便饭,没有那么多讲究,该吃啥就吃啥。”

        如今,马金凤和儿子全家一起居住在青岛,生活很规律。儿子家的院子很大,她偶尔出去转转,很多时候坐在阳台上晒晒太阳,看看央视戏曲频道或河南的梨园频道,每当熟悉的旋律升起,她还会比画着动作。

        “青岛气候舒适,母亲都在我这儿过。”儿子马建新说,母亲每天9点半起床,喜欢吃老三样“馍菜汤”,很少吃肉,他就把小白菜或胡萝卜切细,炒给母亲吃。

        在为人处世上,马金凤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一是不要生气,什么事都要想得宽,不钻牛角尖,顺其自然,什么难、什么坎儿都能过去;二是多做好事,多为别人着想,心里踏实。

        “到人民中间去”,是马金凤毕生的追求,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大众喜颜开”成就了“洛阳金凤来”。

        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这样总结马金凤的贡献:为豫剧全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创立了“马派”艺术、创建了戏曲中的“帅旦”行当、一生为人民服务。“马金凤创立的马派艺术,是洛阳戏曲文化的杰出成果,是河南豫剧的骄人财富,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品瑰宝。她不只是我们河南人的宝贝,还是全国人民的宝贝。”李树建说。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常书香)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