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问题,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亟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畜牧业从业人员主要以数量庞大的散户为主,散户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畜牧业早期发展面临的人、财、地等诸多问题,有效满足了国内消费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散户养殖实现体量扩张的生产经营思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明显不足。散户养殖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对疫情的防控能力薄弱、环保设备投入能力不足、单位产出规模效益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不足等问题突出。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来看,环保生态和土地利用等国家法律政策红线越来越严格,散户自建的分散养殖场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土地、环保政策压力。
未来,畜牧业发展必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的数量型增长向资本和创新密集型的质量和效率型增长转变,而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策略是实现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
——集约化。集约化养殖是相对于分散化养殖而言的。传统意义而言,散户养殖模式在环保政策宽松和土地资源相对富足的情况下,农民为了生产发展,更倾向于就近就地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将农民房前屋后的空间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且这些空间资源对于农民而言基本是不计成本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散户养殖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面源污染、疫情控制、效益低下等问题逐渐暴露,从整体上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挤压了畜牧业转型升级空间。随着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面对环保政策收紧背景下的禁养、限养以及相对紧张的土地资源等情况,提升单位空间养殖产能成为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而集约化养殖是提升单位空间养殖产能的必由之路。
——规模化。规模化可以说是集约化所产生的附带效应,而规模化本身又会衍生出明显的生产优势,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效应;二是规模经济效益。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服务、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投入。从发展趋势上而言,宏观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趋紧的,宏观环境下分散化、小规模养殖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传统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实践中,单纯依靠分散化的、小规模的养殖户来一场自我革命,推动畜牧业转型,难度可想而知。集约化和规模化背后仍然有着复杂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可依托畜牧企业,探索租赁养殖、自营养殖、承租养殖等多元化策略解决集约化和规模化问题,探索“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将散户引向职业化道路。
——高效化。高效化的主要目标是在降低单位生产空间内的成本投入基础上,提高单位生产空间内的产能,总体来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成本,二是提产能。通过更新养殖设备,提高自动化养殖程度,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通过养殖设备更新节约的人力成本可以再次投入生产,进而提升产能。所以,高效化养殖的本质是提升人均养殖产能。近些年来,随着部分大型畜牧企业的崛起,高效化的趋势已经日益显现,且已逐步被养殖户普遍接受。
——标准化。分散化、小规模农户养殖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流程控制较难,由此导致食品安全的可控性比较低。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较容易实现标准化养殖,生产流程的可控性较强,食品的安全性也随之增强。标准化养殖能够有效增强生产的可控性,通过标准化养殖,生产流程被严格限定,所生产的产品在质和量上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越是分散化、小规模的养殖,越是难以实现标准化养殖,越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其标准化程度越高,标准化养殖越容易实现。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标准化养殖是达到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畜牧业从业主体进行生产控制的最有效手段。
(作者:晏培华,系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