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河南虞城:

    人才让村民鼓起“钱袋子”走上“富路子”

    作者: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04版)

        “县里派人来指导俺种花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俺脱贫了,干劲更大了!”日前,河南省虞城县田庙乡大崔庄村村民刘玉中高兴地说。刘玉中以前种植的花生产量很低。去年,县里派农业专家来指导,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又因地制宜选种新品种30亩。现在,刘玉中家的花生亩产达510公斤,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本村20余户贫困户脱贫。

        如何走出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困境?近年来,虞城县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鼓励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作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注重人才的联系联络、精准定位、培训培养、激励约束、政策引领,围绕乡村振兴聚才、引才、育才、用才、兴才,引导激励各界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形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拔尖人才、特派员”让村民有了“金点子”

        黄冢乡老赵楼村是市级科技特派员陆聚金和县拔尖人才张长忠的联系点,两人通过精选果树管理技术,常年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村民定员定植幼树管理,为该村老梨园先后实施先进管理技术6项,使老梨园坐果率增加33%,并帮助老赵楼村新发展优质红香酥梨150亩。同时,他们为黄冢乡制定了2019年度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去年以来,虞城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和县级拔尖人才“联姻”,联手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有效解决了荠菜、芍药、玫瑰等虞城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技术指导和产品推广问题。据统计,2019年秋季,该县油芍等种植面积增加31万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截至目前,该县共对接科技特派员53名,每名特派员同一名本地专技人才开展结对帮扶,合力对接3~5个贫困村和专业合作社,实现全县146个贫困村专业人才服务覆盖。仅今年上半年,组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介绍等科技培训62班次,培训贫困户4100人次,为贫困村、贫困户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20多项次,发布科技信息80多条,免费发放科技资料5000多份。

    “回归雁、外来妹”让村民走上“富路子”

        “俺能在家门口‘上班’,离家近,又能拿工资,俺打心眼里高兴。”界沟镇邢营村贫困户司红梅话语间难掩喜悦。

        司红梅的丈夫双腿肌肉萎缩,无法行走。责任田里一年到头也“刨”不出多少“食”来。自从在粽子厂包粽子,每月可领近3000元工钱,还可享受分红和节假日福利,“做梦都高兴”。

        2016年,乘着家乡支持返乡创业的东风,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徐侠影主动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返乡创办了徐氏粽业食品作坊。食品作坊年产粽子600多吨,年销售额800万元左右。徐侠影招收20余名贫困老人做包装、贴标等轻活,月工资1200元左右。与村精准扶贫合作社联合,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带动周边460多户群众脱贫。

        该县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重视各行政村由在外优秀人才组成的新乡贤理事会,注重从优秀返乡创业人才中培养使用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村两委换届中,178名返乡人才当选,村级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队伍活力明显增强。

        截至目前,已扶持各类返乡创业人才1256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5亿元,创办各类企业8567家,带动就业5.3万余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达5700人,呈现出“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典型”的动人景象。

    “土专家、田秀才”让村民鼓起“钱袋子”

        近年来,虞城县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人才服务平台,实现全县25个乡镇人才服务全覆盖。乡村人才就地就近即可享受创业项目开发、方案设计、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一次性创业补贴、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据统计,全县共举办培训班39期,5个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培育30多名全科医生和特级教师,两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专技人才5600多人,6个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扶持特色农业基地28个,逐步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贫困户“一户一业”,带动42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没有利老师的帮助,俺的食用菌达不到今天的规模。”闻集乡艾里庄的艾其争感激地说。艾其争刚开始种植食用菌时,困难很多,几度想放弃。后来,在村能人利金站的指导下,艾其争扩大了食用菌栽培规模,年收入十六七万元。

        利金站从事食用菌研究多年,创业成功后,他成立了金隆种植专业合作社,培养带动本村56名乡土人才,带领大家栽培白灵菇、杏鲍菇、猴头菇等,与贫困户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携手前进。他免费培训食用菌从业人员680名,每年推广种植林下大球盖菇1200多亩,创造社会效益6000多万元。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把各类人才集聚在跨越发展的旗帜下,乡村振兴指日可待!”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谈起虞城乡村的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