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暨南大学

    以侨为桥 让中华文化传至四海

    作者: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03版)

        金秋十月,椰林婆娑、风光旖旎的暨南园又到了一年中最爽朗的季节。走过了一百多年历程的暨南大学一如往常,迎来了不少新面孔。他们当中既有来到内地追求新知、描画未来的港澳台青年,也有前来寻根溯源、共叙血脉联系的华人华侨。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亲临暨南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全体暨南人凝心聚力,脚踏实地,交出了一份成绩不俗的答卷。

        发挥侨校特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来自澳门的暨大2017级市场学研究生赵家雯,参加了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学生开设的书法课程。14堂书法课后,她从零基础到可以提笔练字,甚至爱上了书法。其间,她学会了中锋、侧锋、行笔、回锋……也从书法中深刻体会到了为人处世、行为示范的内涵。“比如我们写一横,收尾处要藏锋,藏而不露,就好像中国人做事一样。”赵家雯颇有心得。

        今年8月,她与来自各地的近80名港澳台侨学生参加了学校的延安研习营,第一次眼观黄河之磅礴,第一次感受宝塔山的神圣,第一次流连于黄帝陵的宏伟。“通过延安研习,了解革命历史,进而读懂中国,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生动方式照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赵家雯说。

        暨大发挥侨校特色,以侨为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才艺(武术、龙狮、书画、民俗)培训基地;开展“中华文化大讲堂”“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中华文化之旅”等学术文化活动。承办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协助组建世界华文文学联盟,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记者了解到,暨大还在筹划成立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逐步推进在学校的五个校区建立中华文化体验与展示馆。而每年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慰侨访演任务,每每受到当地民众及华侨华人社团的热烈欢迎,成为学校对外文化交流的新亮点。学校开办的“中华文化大讲堂”还获评了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

        “咱们怎么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怎么让更多的海外侨胞回归祖国学习?怎么让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在办学的历程中,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任重道远。”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表示。

        “质”“量”并进,学生培养更上一层楼

        陈童来自香港,是暨大2015级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她说当初报考暨南大学,一是看好暨南百年侨校的底蕴,暨南在香港有众多的校董、校友。二是暨大在全国首个创办应急管理学院,而她正是对应急管理非常感兴趣。

        学习过程中,这个香港青年先后走访了50多位应急委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实实在在地接了一回地气。她的毕业论文《基层政府应急信息发布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政府为例》获评优秀。“深入基层,才能读懂祖国。”陈童表示,她的愿望就是扎根大湾区,未来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截至2019年9月,暨大在校港澳台侨学生13728人,其中香港学生5556人、澳门学生2212人,在校香港、澳门学生总数继续稳居内地高校首位。其中2019级香港新生报到1206人,比去年增加202人。

        暨大招生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学校正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港澳台侨及广东省的招生规模,力争两年后学校港澳台侨和留学生招生占在校学生比重,由目前的34%提升至40%左右。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港澳社会需要,暨大优化了专业和课程体系,对现有港澳台侨学生的650门本科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每年资助100本针对港澳台侨学生专用教材的编写。每年选拔100名左右骨干教师到香港、澳门的高校进行学习培训。

        为加强港澳台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暨大将全国首个WE创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打造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每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等活动,为港澳台侨学生在内地创新创业,融入大湾区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向记者道出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经。

        固本强基,擦亮湾区金字招牌

        当百年侨校走入“湾区时代”,人才强校成为暨南大学谋求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近一年来,暨南大学人才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将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长。

        目前,学校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的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5%。有两院院士7人,外籍及境外院士10人,长江学者2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5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国家杰青、优青41人。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涌现,起到了突出的引领作用,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9年,暨南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7项,居全国31位;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6项,全国排名第19位,青年基金资助率排名全国第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38项,排名全国高校第10位,其中重点项目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5位,广东省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批16项,排名全国第3。

        2019年,无论是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还是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与《科学》(Science),都留下了暨大的身影。

        “1978年我从美国毕业之后,美国的老师就说,美国这边的科研水平这么高,回中国去会很辛苦的。但是我不这么看,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我没后悔过,这个年代对中国的科学家来讲是黄金时期。”见证了祖国和学校的快速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大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颇为感怀。

        在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世界目光的当下,充分发挥侨校特色与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是暨南大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现有“一带一路”沿线81个国家的在校留学生2716人,与沿线35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231份合作协议,在21个国家建立36个海外招生处。2018年,学校共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科生500多人、研究生105人。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分析与决策信息系统、知识产权研究院、绿色发展智库、舆情监控与大数据国家治理研究院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流智库中心的建设完善,打着“暨大”烙印的大湾区“智高点”正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