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对江南的动情凝眸

    作者:张涵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30日 14版)

        张永祎的散文集《水做的江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建构了一个婉约宁谧的江南世界。作者时常会带着深深浅浅的心思,不是到水乡,就是去水乡,以马不停蹄的姿态,以目不转睛的眼光,捡拾着稍纵即逝的灵感,用温山软水的旖旎之笔,雕刻着一段段江南时光。

        这里有古镇、古桥、古街,这里有花园、寺观、宅第,有亭台、楼阁、牌坊,有昆曲、评弹、黄梅戏,有才子、佳人、旗袍,还有家族、传说、礼仪等,绘声绘色,形神兼备。流淌的思绪在笔尖行走,缕缕墨香融进款款深情。月是故乡明,斑驳心事凝聚成诗篇,最终都绽放在作者的心灵之上。那些依河而建的街衢,那些临水而筑的民居,慢慢褪去了原有的色彩,成为作者心灵的颜色,“心远乐处景应妍”,选择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风景,作者不断再现陈逸飞画过的方圆双桥,叶圣陶写过的万盛米行,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等,让我们一再地温习着江南文化。

        对于江南文化的年轮,作者通过三重境界来进行剖析。所谓江南文化的物境,就是江南所有的外在印象,通过这些符号的解读让我们知道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的独特之处。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就是一系列从古到今、源源不断的情感故事。作者在对故事烂熟于心的基础上,对历史台账和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整理,对断档空白也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修复,让原汁原味变得有声有色。同时,他还能跳出江南看江南,对江南文化进行宏观上的鸟瞰,不断地发掘江南文化的意境。比如,江南文化蕴含着怎样的中国基因?为什么著名水乡都会集中在江南?江南为什么到处弥漫着粉墙黛瓦?对这些问题,作者都能够站在遥远年代的视角,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寻找原初答案。物境、情境、意境,三重境界,三度空间,三位一体,沿着人们认识江南的自然顺序,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对于江南文化的终极关怀,作者定位在自然流水的天性上。“在江南的土地上,水就是命,水就是运,水就是天,水就是地。”江南因水而起,因水而兴,因水而居,因水而作。在作者的眼中,水是江南一切的逻辑起点。没有水,江南就不成其为江南。作者热爱那些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通过灵性如水、灵巧如水、灵魂如水、灵感如水、灵动如水、灵趣如水、灵秀如水、灵妙如水、灵气如水等结构成篇,九个板块,九十多篇文章,九九归一,一字在水,读后不仅有春江水暖的感觉,更有春江潋滟的风采。江南之水塑造了江南的风花雪月,也锻造了江南的集体人格,“水做的江南,最终的答案是水做的江南人”。因此,水灵灵的感觉是江南人与生俱来的气质。江南人都是灵秀如水、细腻如水、温润如水、坚毅如水……

        作者通过诗意文字一丝不苟地看护着自己的水性美学。一篇篇美文力作,看起来是许多零散思维的结晶,其实都是在用最江南的方式来表达江南,寄情于象。那种生命灿然中的深情回眸,那种钟情于江南的飘逸和纯净,那种迷恋水乡的浪漫与缠绵,刻意变成惬意,用心变成顺心,让自己的情感曲线与江南的形象曲线同频共振,在极致的体验美学中不断实现着想象叠加的增殖。

        作者透过他的眼睛,通过他的笔触,依照他的方式,去发现、理解、建构江南,带着一种不肯丝毫退让的爱,盈满着寻寻觅觅的天然使命,将自己所领悟到的江南一字一句地排列组合起来,打通了一条可以直接划进江南的捷径。《水做的江南》肯定无法写尽江南,却写满了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供了许多探究和想象的空间,我们会因此读到更多江南,也会读出自己的江南。

        (作者:张涵,系江苏省作协会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