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下渚湖街道的“治水经”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6日 09版)

        下渚湖“水下森林”景观 陈国松摄/光明图片

        【中华环保世纪行】

        8943亩水域面积,53条河道,近7平方公里天然湖泊湿地,赋予了下渚湖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穿城过村、纵横交错的河湖港汊,不仅是下渚湖街道最大的生态资源,也成为其全方位发展的新引擎。

        9月,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下渚湖街道,近距离了解位于江南水网的当地在治水护水、实现河湖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胡如峰与他的“水精灵”

        阳光洒在田间的青虾塘水面,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不时有白鹭翩然飞过。绿水青山间,美丽的下渚湖湿地滋养着享誉市场的青虾品牌——“水精灵”。

        “这里的青虾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有养殖户561户,养殖面积达16108亩。”下渚湖街道办事处主任陈国松介绍。

        作为下渚湖的支柱产业,高峰时期当地从事青虾养殖的农户一度达到800多户,但小散乱式的养殖模式、过高的养殖密度,再加上养殖尾水直接排放造成周边水域富营养化,使得蓝绿藻泛滥成灾、青虾品质下降、养殖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到当地的水生态环境以及青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下渚湖街道在全域范围内打响尾水养殖治理攻坚战,开始探索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模式。

        清早6点,和睦村坝斗港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的工作人员就忙碌起来。生物净化池内,一艘蓝色塑料船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将过于繁茂的铜钱草和水面浮萍修剪、清理干净。“这只是‘四池二坝式’异位尾水处理系统中的一环。附近的青虾养殖户将尾水排入污水池后,通过提升泵抽到沉淀池,再经过滤吸附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人工湿地等环节处理,最终排出的水质达到III类标准。”站在净化池边,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亮杰介绍。

        水质改善给养殖户带来了利好。“三四年前污染严重时,池里藻类很多,一亩虾能死五六斤。”青虾养殖大户胡如峰告诉记者,尾水处理设施建成后,流入东港河(经东苕溪注入南太湖)的水变清了,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虾的品质也提高了,每季亩产能增收5到10斤。

        目前,下渚湖街道已建成类似的尾水治理场点42个,全面覆盖1.6万亩青虾养殖面积。

    从“健康体检”到“水下森林”

        水清岸绿的情景再现后,老百姓初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如何确保治理好的水生态环境不反弹?2019年5月起,德清开始对包括下渚湖在内的全县200多个河湖实施“健康体检”。

        在二都村缸窑小港河道,街道工作人员、村级河长和专业人员一同泛舟河上,检测河道的水文水质指标,走访水体周边群众询问满意度。“水的问题看得见却说不明白,为此我们创建了河湖‘健康体检’。体检结束后,每个河湖都会拥有一份个性化的‘健康体检’档案。”德清县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沈群涛说。

        在一份针对茅山前港的“体检报告”中,记者看到,除了一目了然的基础指标、水文指标、水质指标、管理指标、病史指标,还给出了健康评价。“我们会根据‘体检结果’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为‘一河一策’提供依据。”沈群涛表示。

        除了给河湖做“健康体检”,二都村还在积极修复小微水体的生态环境。

        9月的下渚湖,碧波荡漾。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二都村内,一个郁郁葱葱的水下世界正在显现——那是下渚湖街道刚刚完成的“水下森林”项目二期工程。

        这里原是三个互不相通的小微水体,虽然没有外来污染物排入,但因为流动性差,水质状况与景观效果不理想,与相邻的下渚湖水系形成较大反差。为了保护好这方生命之源,加快推进形成环下渚湖旅游格局,今年6月,德清县在二都村启动小微水体创新项目,计划打造一个1.28万平方米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下森林”。

        短短3个月,这里的水生态环境就得到明显改善:清澈的水面下,藻荇交横,鱼虾戏石;岸上盛放的美丽花卉引得彩蝶翩跹。“后期,我们还将逐步投放微生物,构建‘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生态共生系统,让水体实现自净循环。”陈国松强调。

    用“生态绿币”激活全民治水

        在和睦村坝斗港尾水治理点的河长工作站,湖州市人大代表、村级河长骆苗娟用手机中的“德清公众护水平台”向记者展示了巡河步骤:登陆平台后,系统会发布附近的巡河任务,河长们需要拼速度“抢单”;巡河时发现了问题,只要拍照上传并勾选出问题选项,很快就有街道保洁员前去处理。

        “现在的河长早就不局限于行政河长了,人人都能当河长,像企业家河长、巾帼河长、养殖户河长……大家都在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治水。”骆苗娟欣慰地说。

        为了让河长治水形成良性循环,当地还探索出一套“生态绿币”激励模式。“河长参与治水可以领取虚拟的‘生态绿币’,攒够了一定数量后,不仅能兑换绿色农产品和生活用品,还可以根据绿币数量多少向银行申请5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低利率生态绿币贷款。”据陈国松介绍,德清县已有近5万人成为民间河长,累计发放绿币500多万枚,并向400多户居民发放“生态绿币贷”9600万元。

        在陈国松看来,“生态绿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价值,那就是“不仅激发了群众的治水热情,让其在参与中获得红利,更无形中提升了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