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中国为什么能”有这样一种讲法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打造“燧石工程”让爱国主义扎根校园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周敏 邹韵婕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1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点亮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中国每个角落”“燧石擦出火花,才是你我青春最美好的选择”……当结束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响起时,全场齐声加入合唱。刹那间,台上师生演员和台下师生观众融为了一体。

        这一幕来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原创团史音乐剧《燧石》的演出现场。这所源自共青团的高校,选择用充满青春气息的方式,探索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之路,致敬五四运动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绝不让思政课“孤军奋战”

        翻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节在前言就提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中国为什么能”不仅是高校思政课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更是前进征程上,今天的年轻人必须找到的答案。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学校思政课要求的不断深化,首都各个高校下大力气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北青政,置身于坐满00后的课堂,试图破解思政课教学困惑的,不仅有专职教师,还有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宣传部长、团委书记以及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

        看抬头率、面对面谈心、研究教科书、多方取经、集体“会诊”,学校的老师们逐渐发现,高校思政课在面向00后大学生解答“中国为什么能”这个问题时,往往纠结于“点”和“面”的关系,过于抽象、讲不生动、缺乏针对性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很多在一线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也向学校反映,“如果除了我们,没人再给孩子们解读这些道理,光靠课堂,怎么讲也没底气”。

        坚持问题导向进行顶层设计,北青政提出,绝不让思政课“孤军奋战”,要以更大的纵深、更多元的方式,讲明白“中国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对”等一系列问题。

        这,就是原创团史音乐剧《燧石》诞生的背景。

    因校制宜寻找最佳切入点

        燧石,即电光火石,将其置身于100年前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下,则有着非凡的意义。

        北青政同时是北京市团校,来自青年、投身青年工作,是该校学生的一大特点。

        为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配方”陈旧、“工艺”粗糙等问题,学校党委多次研究认为,回眸100年前,共青团史和党的历史同向同行,中国共产党的开创者恰恰也是中国共青团的奠基人,这无疑都是符合学校特质、底蕴的最佳切入点。

        如果能够准确而生动地讲述好这段历史和人物故事,显然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进而找到“中国为什么能”的答案。

        由此,北青政把讲好100年前进步青年励志救国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启动了讲述共青团史的音乐剧创作,力图通过百年前后青年的对话,让00后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再深一步、再实一些。

        校园音乐剧《燧石》讲述了100年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后,以邓中夏、高君宇等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在“家”与“国”、“小爱”与“大爱”的矛盾碰撞之中,毅然选择为国负重、为民前行的故事。他们在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引下,反抗旧时代,传播新思想,创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的前身),为了更加强大的中国接力奋斗。

        近代中国的国情是怎样的?巴黎和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否一帆风顺?为了精准把握角色,在创编剧目的过程中,学生们有了问题导向意识,纷纷主动翻阅教材,查阅理论。

        与此同时,学生观众因为对原创文艺的兴趣走进剧场,又由剧目带来的诸多疑问发端,而产生理论思考的兴趣。

        思政课上,抬头率高了、提问互动变得多了。

    要想想出了精品后怎么办

        音乐剧《燧石》一共24个乐段,28个唱段,旋律朗朗上口,极具戏剧感。

        比如,“李大钊”出场时演唱:“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帝国主义将一切摧毁,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命运的车轮疯狂倒退。”交代了时代背景。

        “高君宇”演唱:“巴黎和会受尽欺辱,中国像贫弱的老人,从未听到过这样的消息,心中的怒火难以压抑。”表达了青年的忧患意识。

        主题曲《燧石》歌词引用高君宇的言志诗“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表达了大时代里的青年大志向。所有人合唱:“让我们迎接一个全新的信仰时代,世界的东方开启光亮,一百年、一千年都会铭记光辉历史,生存还是死亡都永远难忘。”则诠释了一代青年对新中国的期待。

        除了考究的歌词,《燧石》在剧情编排上力求入理入情,石评梅和高君宇间真挚的情感便是革命线之外一条温暖的剧情线,一幕幕青春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观众,诸多金句迅速刷屏“朋友圈”。

        为了把《燧石》锻造好,北青政多次邀请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剧目品质不断提升,经常接到各类大型活动的助演邀请,成为享誉首都高校的精品剧目。

        “学校创排剧目,确实要奔着打造精品去努力。但是,更要想想出了精品后怎么办,怎样把精品的社会效益放大,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北青政校长乔东亮如是说。

        用文艺吸引青年探讨,用参与带动青年体验,用对话在碰撞中解答,用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最后回归课堂,回归理论,进入学生心里。北青政党委书记程晓君表示,由《燧石》团史音乐剧发端,精心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燧石工程”,旨在打造环环相扣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培养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青春融入祖国、人民的需要之中,自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周敏 邹韵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