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小厕所 大民生

    作者:赵松刚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09版)

        【我和我的祖国73】

        用来丈量改革发展的,可以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一个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也可以是身边一座座小小的厕所。小厕所,大民生,这样的标尺,并不因它的渺小而显得微不足道,而恰恰是它的细微,让百姓眼中恢宏的时代变化愈发真切。

        我的家乡是一个比较偏远的村庄。20世纪90年代初,我走进校门,最棘手的便是下课的“方便”问题:因为经济困难,学校一时没有修建厕所。下课如厕,要到校门口对面的小树林里解决,小树林内有一座小土丘,女生在西侧,男生在东侧。对我们这群调皮的男生来说,没有太多的忌讳,然而对女生而言,实在有些难为情。

        一个多月后,终于用玉米秸搭起了两处占地约两平方米的简易厕所,屋顶用枯枝遮挡,配陶制尿罐一个,大家排成长队,轮流如厕——彼时的厕所,是真正的茅房。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老师宣布下课的一瞬间,男生就“哗”地一下冲向厕所。虽说依然不太方便,但毕竟结束了学校无厕所的历史,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然而,每历经一场风雨,厕所就需要修缮一番,如果不幸遭遇一场大暴雨,必定面目全非,所有的同学又只得回到小树林,等待厕所重新翻盖后恢复使用。

        一年后,这间茅房终于结束了自己光荣的使命。村里掏钱找来了泥瓦匠,用砖头水泥垒起一座新厕所,门口的“男”“女”标识很是醒目,水泥地面亮堂堂的,红瓦屋顶映着蓝天白云,学生们终于有了一个不惧风雨、干净舒适的如厕之地。

        厕所的改变只是“冰山一角”。与此同时,新的校园有了阅览室,隔着明亮的窗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本本鲜艳的书摆在书架上,散发着知识的芬芳。村子里的老房子一座座地倒下,新瓦房一排排地建起,村民们裤兜里的腰包鼓了,身上的衣服好看了,脸上的笑容也绽放开来了。

        关于厕所的变革并没有止步。记得在我大学毕业之时,家乡青砖红瓦的教室与时代挥手告别,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附近几个村的孩子走进新的校园,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这所学校,成了方圆几公里内最美的地方。此时的厕所,不仅告别了过去无法用水冲洗、只能通过人工定期清理的“旱厕”,而且搬进了教学楼,蓝色的小男孩形象代表男厕,红色的小女孩形象代表女厕,白闪闪的地板砖取代了过去的水泥地,自动冲洗的便池时刻保持洁净,苍蝇与蛆虫不见了踪影。这样的厕所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卫生间”。

        人们总是期待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改变是没有止境的。当我们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乡村厕所的新时代“革命”也奔袭而来——从单纯地追求实用、干净,走向美观、环保。或古朴婉约,或潮流时尚,体触出水、智能节水化冲厕、无障碍便位、空调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无臭气、无蚊蝇、无污染——这样的厕所甚至出现在了许多乡村。

        曾有历史学家说,人类的文明,是从建造第一座厕所开始的。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乡村的文明发展史中,厕所藏在暗处,却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数千年以来,厕所一直是污秽之地,而今,新时代的“厕所革命”让这种观念像书页一样被翻过,成为历史。厕所第一次大方地站在了文明的前沿。

        (作者:赵松刚,供职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