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4日 星期二

    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

    带着决心植绿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4日 07版)

        塞罕坝经历了从荒原到绿洲的巨变 资料照片

        【奋斗时光——我奋斗 我幸福】

        从首都北京往北180公里,便来到了塞罕坝。在这里,云海、花海、林海交相辉映。这里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更是生机盎然满目苍翠的绝美仙境。

        然而这一片“绿”,并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三代塞罕坝人创造的奇迹。

        塞罕坝意思为“美丽的高岭”。在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鸟兽繁集。但从清末开始,经过近百年的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塞罕坝已经退化为高原沙地,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1962年,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年轻人踏上了沉睡的高原,用青春和汗水向沙漠发起挑战。

        1964年春天,塞罕坝人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这一胜利,坚定了塞罕坝人创业的决心,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开足了马力。

        在艰苦的条件下,塞罕坝人逐步将林子建起来了。造林季节也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据统计,从1962年至1982年,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总计3.2亿余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1983年,林场开始全面转入森林经营阶段以来,树立起“造林固本、经营培元”的理念,摸索出一套科学抚育管护的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链条。

        1993年,塞罕坝建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启了森林旅游的新纪元,产业家族增添了精兵强将。2007年,塞罕坝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加坚强的保障。

        近几年来,林场在经营思路上以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指导,走“生态优先,营造为本,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之路。

        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五十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造起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如今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近十年,塞罕坝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塞罕坝的绿色传奇还远远没有结束。据悉,到2030年,塞罕坝林场森林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蓄积量将达到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6%,逐步建设成生态系统完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国有林场典范。

        (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