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9日 星期四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需要一个过程

    作者:罗曼诺夫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9日 07版)

        当前国际政治领域中“保护主义”和“冷战思维”反复出现,西方国家试图阻止中国软实力的传播。因此,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思想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力迫在眉睫。

        第一,增强民族特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自身的分类和特点,它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一些海外汉学家缺少理论背景知识,而从基本理论出发的学者又普遍缺乏对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的了解。因此,这两类学者都难以承担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任。不仅如此,西方学界内部“西方中心论”的骄傲态度,也会导致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排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自信的提升,西方文明的自信相对削弱,他们更难摆正对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态度。因此,中国学者要找到国家特色与普遍特色之间的平衡,在增强民族特色的同时,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第二,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领域,逐步获得国际主流学界的认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需要一个过程,首先需要推动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率先走进世界前列。其中,发展经济学值得优先考虑。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民国时期的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对于发展经济学早有独创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本土社会科学家的学术努力和学术积累,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其次,国际关系理论和哲学也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就国际关系而言,在俄罗斯,赵汀阳、阎学通等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很受欢迎,应该说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已经争取到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学界对于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梁漱溟的中国哲学研究就走向了世界,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际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认知和研究。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传统哲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国外不仅仅限于西方,各种非西方的社会科学也是重要资源,比如印度对自己发展经验的思考,俄罗斯对新自由主义大量的批判反思,都值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去研究。

        第三,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部分西方学者常常忽视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因此,对于中国的解读常常夸大。如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著名,他本人今年7月份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声称他把智慧交给了中国,这造就了当前中国的成就。而实际的情况是,如果没有早年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学教科书的思考,没有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积累,《短缺经济学》根本就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由此可知,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才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

        不仅如此,早在1935年展开的本位文化大讨论中,中国人就意识到全盘西化和盲目复古没有出路,而1938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当代中国学术传统的形成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他们的贡献,也无法提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作者:罗曼诺夫,系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