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4版: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健康篇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5日 星期日

    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人民获得感

    作者:管仲军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5日 04版)

        【专家谈】

        全民健康覆盖(UHC)是全球健康领域关注的重点,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和2010年先后对全民健康覆盖进行了界定,从三个方面描述了全民健康覆盖的概念:所需的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的人数和需要支付的费用(无论是由使用者或是第三方资助者支付)。

        全民健康覆盖意味着人们在接受所需要的卫生服务时,不会遇到财务困难,而全民健康覆盖的目标,就是使所有人能够以其自身和国家都可承受的费用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全民健康覆盖强调了健康在减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扶贫工程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重要战略部署,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政策目标由减轻经济负担到消除贫病循环,通过根治“病根”,拔掉“穷根”。将健康融入万策,从政策层面缩小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健康不平等现象,促进卫生服务和利用的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内生动力培育,更加突出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健康理念和健康素养;重视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工作,营造健康环境,确保“少生病”“不生病”;提供发展性支持,而不是生存性支持,实施贫困地区整体提升工程,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可持续健康扶贫实效。

        组织层面突出协同治理,治理主体从卫生部门主导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治理方式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向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转变,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制度设计。加强了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协同建设,从疾病的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进行系统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确保“看得上病”。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基层托底相结合,共同推动县域医疗危急重症能力和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双提升,确保“看得好病”。统筹医保政策,加强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的联动,形成就医兜底“接力”保障机制,确保“看得起病”。充分发挥了组织层面多元健康扶贫主体的共治协力,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执行层面精准施策,在协同治理的同时提供“靶向治疗”方案,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核实核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主要患病病种和患病人数,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和健康扶贫工程信息系统,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避免“小病大治”,确保了“小病小治”“大病大治”。通过动态管理,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到人。

        要实现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依赖科学理论指导下稳健合理的制度构建。下一步在推进全民健康覆盖,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进程中,还需要瞄准减少健康风险源,从重视事中补救、事后补偿到关口前移,从过多关注降低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等短期目标,到重视提高贫困人口预防疾病能力建设的远期规划。不能脱离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避免“重复保障”和“保障盲点”并存的问题,即部分贫困人口占用资源过多而另一部分贫困人口政策的利用率较低,形成贫困户和准贫困户之间的悬崖效应,甚至出现脱贫户看病不仅不花钱还挣钱的现象。避免出现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得去”,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强起来”。注意加强循证决策和监测评估,重点关注卫生人力资源、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实现贫困人口健康持续改善、经济和社会的包容和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管仲军,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