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星期六

    近四十年来中国伦理道德史研究概略

    作者:李丹丹 于跃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11版)

        中国伦理道德史既包括伦理思想史,也包括道德生活史,是对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历程的动态展示。从蔡元培1910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史》算起,中国伦理道德史研究已经有近110年的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之前属于拓荒阶段,成果偏少。近40年来,中国伦理道德史研究进入繁荣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伦理道德史书写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1.地域格局。近40年来中国伦理道德史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格局,亦即比较集中的几个学术地理板块:第一,北京板块,以罗国杰、陈瑛等为代表,出版有多种厚重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类著作及其他著作。第二,浙沪板块,以沈善洪、朱贻庭等为代表,也出版有多种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著作。第三,长沙板块,以唐凯麟等为代表,著述丰厚,研究全面,尤其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大气而厚重。第四,龙江板块,以张锡勤等为代表,研究起步早,持续时间长,开创了研究上的几个“第一”。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地域的研究成果,不过这四个板块相对集中,研究成果相对丰富。

        2.诠释框架。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大多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但明显地具有了现代伦理学意识,使用了宇宙观、世界观、有神论、革新主义、人生观、人性论、理想人格、道德价值、道德利害、道德法则、义务、权利等名词概念,蕴含了“以西释中”“中西互释”的诠释框架和书写范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伦理道德史的诠释框架和书写范式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诠释框架来书写,分不同时代,按照道德起源、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为基本框架,建构了同异互见的中国伦理道德史。这大大深化了中国伦理道德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3.研究领域。近40年来中国伦理道德史研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从大的方面说,一是从孔夫子以来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二是从先秦到当代的道德生活史。

        就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而言,又有通史类、范畴类、断代类、专题类、学派类等著作。从通史类研究来看,1985年,陈瑛、温克勤、唐凯麟、徐少锦、刘启林合作出版了66万字的《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对从先秦一直到“五四”时期的中国伦理思想史做了解读和阐释,按照该书《后记》的话说:“自蔡元培先生辛亥革命前写的那本《中国伦理学史》问世以后,一直没有一本中国人写的系统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现在总算有了。”张锡勤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时间跨度大,是第一部从中国伦理思想的诞生写到当代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之后比较厚重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类著作还有沈善洪、王凤贤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字数达到123万多,从中国伦理思想的诞生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下卷,字数达到125万多,这是又一部从殷商写到当代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而范畴类研究著作,主要以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强调了研究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对于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本来面目的重要性,并抓住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要”,即以儒家为经、非儒为纬的主要道德范畴以及基本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断代类、专题类和学派类的著述。

        中国道德生活史类的著作有张锡勤和柴文华主编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陈瑛撰文指出,“百余年来的中国伦理学史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获颇丰,成绩瞩目,但是人们总觉得有一种遗憾和不足,那就是在此前的著述中往往只重理论,重视对于历史上思想家的论述,却很少看到生活,看到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所思所行。张锡勤、柴文华主编的这本书一改旧面目,让我们耳目一新”。这部著作从中国伦理道德的萌芽写起,可以称作中国伦理道德变迁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展示了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全貌。更为厚重的是唐凯麟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共八卷,东方出版社2014至 2015年版)。文贤庆撰文认为:“该套丛书以一种宏观的历史视角来审视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全貌……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历史分析所具有的时间性和哲学分析所具有的深刻性,以时间延续为线索分析五千年来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和融道德生活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

        4.几点启示:(1)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人类伦理文化史上的历史定位问题。通过对近40年来中国伦理道德史研究的回顾,加深了我们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知,尤其是它在人类伦理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从人类伦理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人类最早的伦理文化源泉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完备的伦理文化之一。就历史意义而言,它曾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伦理道德产生过重要影响,为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秩序作出过重要贡献。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包含部分反映人类普遍价值的东西,即“公共生活规则”和“古今共由”的为人处世之道,能够参与和影响现实的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表现了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道德精神和礼俗”,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值得我们珍视。(2)探索和建构中国伦理道德史的自身话语体系和书写方式。长期以来,中国伦理道德史的书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主体性,这使得探索和建构中国伦理道德史的自身话语体系和书写方式成为必要,因为它更能展示中国伦理道德史的原貌。南宋陈淳的《北溪字义》,完全是以中国话语撰著的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概念释义,当代如张岱年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锡勤的《中国传统道德举要》等使用的也大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固有概念,其他多种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著述亦是如此。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还能回到以经解经、一从常习、一用旧文的经学时代吗?显然不可能。我们深受马列主义的洗礼,而且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中,所以,我们所期待的中国伦理道德史的自身话语体系和书写方式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吸纳现代精神的基础之上,直面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建设的现实,吸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从而努力探索和建构出现代场景下的中国伦理道德史的自身话语体系和书写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3)关注伦理学的最新进展。应用伦理学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的、技术的、生态的、网络的、生物的、管理的、女性的等分支伦理学遍地开花,这为中国伦理道德史的书写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域,相信在伦理学各学科的相互激荡中,中国伦理道德史的书写会不断地拓展广度和加强深度。

        (作者:李丹丹,系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于跃,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讲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研究”[18CKS02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论龙江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16ZXA01]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