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苏维埃政府领导好,报纸印得多精巧;晚风吹来动树梢,墩台湾村都读报。”寻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瞿家湾,记者从老人们口中听到了这首当年曾在湘鄂西坊间流传的一首歌谣,赞扬当年谢觉哉主编的《工农日报》内容丰富,报道短小精悍,语言朴实生动,文章观点鲜明,非常受当地群众和红军指战员所喜爱,被争相阅读。经了解,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洪湖苏区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红色报刊,在那种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战士和群众于动荡中开辟了一方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
据湖北省洪湖市档案馆副馆长廖雪琴介绍,在湘鄂西苏区首府瞿家湾,特别是1930年和1931年间创办了多个红色报刊:湘鄂西特委创办《斗争》、湘鄂西中央分局创办《红旗日报》及其副刊《布尔什维克周刊》《捷报》,省苏维埃政府创办《工农日报》,省委秘书处创办《湘鄂西苏维埃三日刊》,省委宣传部创办《洪湖日报》和《红旗旬刊》,省军委政治部创办《红星报》,红三军政治部创办《红色军人》等报刊20余种。省委宣传部还编写《俄国国内战争缩影》《党内教育训练》《湘鄂西土地农民问题汇刊》等小册子。影响广泛,经验宝贵,甚是值得研究和借鉴。
只是如今,从前的资料已经零散不全。循着碎片般的文献,记者眼前仿佛再现了当年共产党人在危难之时坚定办报的感人情景:1931年春,作为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机关报的《红旗日报》于瞿家湾创刊,当时工作人员一共只有5人,其中编撰、采访人2名,刻版、印刷员2名,校对、收发员1名。廖雪琴告诉记者,该报每天出两版,有时也出三版或四版。当时保证每日的发行本就不是一件易事,更雪上加霜的是,1932年夏,主编毛简青在错误“肃反”中被捕而含冤病死狱中,之后王若飞烈士的妻子李培芝就一人担起了编撰和采访的工作,后期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增至二三十人,多时每期发行千余份。
翻阅该报社员工的回忆文章,报社员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动人景象跃然纸上:《红旗日报》起初以油印为主,由于蜡纸和油印机小,印刷四开大的报纸很困难,他们就分两次刻印。结果印出的报纸不仅字迹清晰,图文并茂,甚至看不出一点接头的痕迹。最突出的特点是油墨不脱落,不脏手,不污衣,辗转传阅也不模糊字迹,曾多次受到中央分局等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表扬。
“《红旗日报》主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党的政策,报道各地的革命活动,反映党的生活。该报的特约撰稿人,大多是各级党、政、军机关和群团的领导同志。”廖雪琴告诉记者,除在苏区内发行外,该报还发行到游击区和白区去,每期的内容有社论、国际新闻,苏区或白区的各种消息,有时还刊登革命歌谣和故事,文字通俗生动还兼有插图。干部、战士和广大工农群众都很爱看。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工农日报》在当时也影响甚广。谢觉哉同志是1931年8月来洪湖苏区的,那时该报早已出版发行。谢老到达洪湖后,便担任了《工农日报》的主编,他与另一位同志从事采访、写稿、编排、校对等工作,后来那位同志调走了,谢老就一人包干。报纸内容为苏区党政军民等各个方面的消息,短小精悍。有时还登载一些学习内容,如《列宁室》专栏、政策时事问答等,深受广大工农读者欢迎。湘鄂西省政治保卫局局长彭国材烈士曾在该报上发表过题为《洪湖血史》的稿子,叙述洪湖人民的斗争史实,文笔生动,寓意深刻,受到很多同志的称赞。
令人痛心的是,在1932年那个萧瑟的秋天,随着瞿家湾失守、洪湖苏区丧失,《红旗日报》和《工农日报》等多个红色报刊停刊。但这些党报新闻工作者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生命和热血推动了宣传工作的开展,扩大了党的宣传阵地。
(本报记者 章文 党文婷 费建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