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

    安宁疗护 让最后的人生之旅走得更安详

    作者:金越平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4日 06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心里话】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如何让生命的末期走得优雅而安宁,是许多人不曾细想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笔者经常看到一些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进行无谓的抢救治疗,最后带着遗憾和痛苦离开,留下悲痛欲绝的家人。虽然随着医学的进步,世界上的许多疾病已经被攻克,但死亡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当死亡来临,安宁疗护的普及能够极大地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家属正视死亡,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医院中因死亡事件而引发医患纠纷的压力,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安宁疗护是缓和医疗的一部分,涉及医学、社会、心理、宗教等多个专业。安宁疗护不同于一般传统医疗,它是对生命全周期中“生命终末期患者”的照护。在整个照护过程中,患者拥有最大的自主权,家属亦全程参与,为患者提供生理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灵性及社区支持等服务。安宁疗护的范围其实并不止于患者本身,让家属接受安宁疗护也是工作之一。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子女放弃对父母的治疗会被旁人斥为“不孝”。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老人已经病入膏肓,子女依旧会要求医生全力抢救,使老人最后的人生之旅走得很痛苦,且没有尊严。

        以癌症患者为例,国家癌症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我国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大部分的晚期癌症患者在临终之时都没有得到疼痛的缓解和心理上的安慰。国内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的情况不多,致使安宁疗护在医疗机构中很难实施,大多数医疗资源都集中在治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人财两空”,徒留一份人云亦云的“孝顺”。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慈善医院和社区康复机构能为患者提供安宁疗护。这项善待生命、尊重人格的临终关怀服务,日益成为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已成为新的风向标。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建议,在社区范围内,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开展临终关怀,是各个国家在普及安宁疗护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我国开展安宁疗护试点的基层医疗机构之一,笔者所在的社区卫生机构曾接诊一位老年癌症患者余阿姨。余阿姨患有黑色素瘤十多年,病情已到晚期,现有的医疗手段已无法阻止病情恶化。余阿姨入院前,家属面临着“治与不治”的伦理压力。为此,医生与家属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沟通,告诉他们安宁疗护不等于放弃治疗,而是“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疗方案。余阿姨住院后,在医生、护士和志愿者的细心照料下,基本没有不适症状,原本因疾病而心事重重的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临终前,余阿姨没有经历过多的抢救,儿子、孙女都在身边,走得很安详。由于长期右侧卧位,余阿姨身上有压力性损伤,为了让她走得更体面,医生在下最后医嘱时特意增加了“大换药”这一条,嘱咐护士要像正常伤口换药一样细心处理,擦洗干净并贴好敷料,包扎好伤口。

        当然,什么疾病、什么病人适合安宁疗护,需要综合评估。安宁疗护的对象一般是所患疾病是已经不需要更多无谓的治疗,且病情不断恶化,预期生命只有3到6个月的患者。安宁疗护应遵循“四全”照顾理念:全人、全家、全队、全程。要重视生命的价值,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死亡教育,使其更好地认识和接受死亡。要完善照护措施,维护患者尊严和权益,维持生活质量,协助患者安详地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同时也让亲属能坦然接受患者的离世,逝者无憾,生者勇敢前行。

        安宁疗护强调的是身、心、社、灵的照护,不仅仅需要医生和护士,还需要心理师、社区工作者、神职人员、义工和营养师等团队的照护。这些照护者必须不烦不躁,无论是面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还是面对情绪不稳定的病人,都需要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用关爱和耐心去理解和尊重患者,让他们的人生能够安详谢幕。

        安宁疗护还可以走出病房,走进患者家里。比如,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终末期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居家安宁疗护。家是最佳的病患疗护场所,能带来温馨与安全感。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机构有一名家庭医生签约对象田大妈,因多次脑梗塞后瘫痪在床,需要通过鼻饲管进食,通过导尿管排尿,这些照护工作一般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才能完成。田大妈家里只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伴,照顾失能、瘫痪这类需要特殊护理的病患是个很大的难题。“我家老伴出院已经一个多月了,我自己年纪大了,不方便送她去医院,不换管子又有感染的风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田大妈老伴向医生求助。我们派安宁疗护照护团队上门对田大妈进行综合评估后,为她提供了居家安宁疗护。40多天后,老人在家安详离世。老伴看到她在最后的日子里没有遭受更多的痛苦,内心很是感激。

        目前,我国安宁疗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缺少专业的培养团队、监管制度不完善、安宁疗护普及教育不够、国家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程度低等问题的挑战。但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安宁疗护。笔者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可以让患者在人世间不再留有遗憾,让患者生命的末期更有爱、更有质量、更有尊严,让每个人都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作者:金越平,系浙江省绍兴市东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