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星期三

    《中国影像方志》:

    温暖人心的时代篇章

    作者:李丽丽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15版)

        一个四千年未改的县名,一部“天地人和”的史诗,一篇温润人心的县志。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山东卷鄄城篇,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获得广泛赞誉。该片以影像方式讲述地方县志,使跌宕起伏的千年历史和昂扬奋进的当代故事交织融合,以独特的解读方式和创新的表达手法为千年古县鄄城印出影像名片,烙下时代铭章。

        以点带面,钩沉千年。《中国影像方志》以影像修志,丰富了表达形式,同时也给予观众视觉和心灵上的延伸。该片突破传统地方志的讲述手法,以一件件文物典藏、一句句史籍诗篇作为切入点,讲述鄄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归于一个统一的主题——和。中国之“和”,蕴藉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和,一个再通俗不过的词语,却也是一个极有温度的词语,仿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包容和大气尽在吞吐时的唇齿之间。鄄城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及“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无论是舜帝制陶的水土结合,还是孙膑著述的大势民心,无论是齐桓公的会盟天下,还是晋文公的守信气度,都滋养和塑造着鄄城传承数千年的“和”之精神。

        以人为本,动之以情。“鄄城篇”制作的是影像志,面向的是全国观众,因此更多采用平民视角,讲述鄄城人自己的故事。最为典型的是鄄城传统民俗的展示和人文风情的表达。民俗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怎样让民俗既接地气又不落俗套,是影像志成功的关键。鄄城篇“舞蹈记”中,商羊舞历经千年沉浮,辉煌过,也落寞过,当舞蹈队员们载歌载舞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很多人为之潸然泪下。与之相对的是“工艺记”中的鲁锦,作者以一对新人的婚礼为线索,从订婚“送纬线”、成亲“晒嫁妆”,到大红的色调、轻快的音乐,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些细节细腻亲切,感人至深,勾勒出了纪录片的温度和灵魂。

        以古见今,讴歌时代。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正如唐代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历史从来不只是孤零零的历史,历史带给当代人的是精神、是思考、是斗志,这才是本片表达的重点。孙氏祭祖仪式展现的是中华传统“和”与“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当代中国人坚守着的根祖文化的外化;商羊舞、砖塑和鲁锦是鄄城人身边的民俗、手艺,求雨的舞蹈、镇宅的神兽、似锦的姻缘,讲述的也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扶贫车间的破茧成蝶,黄河淤背区的综合治理,更是当代中国“扶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时代命题的探索和落实。该片讲述的是鄄城的故事,是老百姓的故事,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让人感觉到的是扑面而来的一种底气,一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后记”中,高度凝练的话语将鄄城四千年锦绣峥嵘浓缩到短短二百余字里,一句“鄄城是心手相传的火炬,虽不耀眼,却温暖人心”,更是将全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推向了高潮。纪录片记述的是鄄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温暖了的却是时代和人心。

        (作者:李丽丽,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