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9日 星期一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暑期升温

    作者: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王卉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9日 09版)

        今年暑期档一大批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纷至沓来,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聚焦教育问题。电视荧屏上,《带着爸爸去留学》《少年派》热播,表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讲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即将播出的电视剧《小欢喜》,讲述几个高三考生家庭高考一年的经历,展示教育的意义。而在电影银幕上,《学区房72小时》聚焦学区房话题,《银河补习班》关注父子亲情和家庭教育,展现了一段跨越30年漫长时光的动人故事。

        这些作品不论是在观众期待值,还是在收视率或票房成绩上都可圈可点,那教育题材会成为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新爆点吗?国产影视作品为何对教育题材情有独钟?

    回归现实引发共鸣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以少男少女、校园生活、家庭关系为表现对象,它摆脱了残酷青春、校园爱情、家庭伦理等窠臼,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观照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之所以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受众如此广泛,源于这些剧集中反映的情节和戏剧冲突,都是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社会现实,因而借教育这一众多家庭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走进了观众内心。

        例如,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对“留学”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探讨与呈现,为留学家庭提供了观察样本。不同于蜻蜓点水的悬浮展现,该剧聚焦时代生活的前沿,即留学低龄化的热潮,包括陪读问题、孩子教育成长问题等。该剧导演姚晓峰说:“作为一个父亲,我也是留学故事里的主角。剥开留学生活的美好外壳,揭露现实生活的本质,是我们的创作初衷。”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也表示:“留学对年轻人的历练和挑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品当中涉及留学中的很多事件,这些情况大家耳熟能详,在这个剧里也有比较好的呈现。同时,电视剧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包括情感的冲击力以及鲜活的角色等。”当观众最为关注与了解的话题被复刻在影视剧中,作品引起的社会讨论与传播效果自然不容小觑。

        从关注升学问题的《虎妈猫爸》《孩奴》,到聚焦海外留学的《小别离》《陪读妈妈》,可以说这些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教育阶段与教育类型。但只有回归现实的文艺作品,才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才能走进观众内心,引发观众共鸣。

    真实剧情触动观众

        毫无疑问,教育问题是当下的社会热点。对创作者而言,教育题材肯定少不了“学区房、高考、留学”等与教育相关的字眼,但如何在影视剧中真实呈现孩子的成长问题、家长的困惑与苦恼,显然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王婧看来:“只有讲述真实又接地气的故事,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而触动观众。”

        就近期几部电视剧而言,《少年派》女主角林妙妙与同学的互动更多,戏剧场景也多以校园为主,电视剧整体风格更偏向青春校园题材,更侧重表现青少年主角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同学的冲突与互动。与《少年派》相比,《带着爸爸去留学》则主要围绕着几个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和代际矛盾展开,家长的戏份更重,家长的身份设定和性格特征更加鲜明、更具有代表性。

        在影评人戴桃疆看来:“无论是《少年派》,还是《带着爸爸去留学》,‘教育’成分还是稍显薄弱,青少年主人公似乎摆脱了成长所需要面对的迷茫与困惑,表现得更加天真。作品主要矛盾来自不同性格人物之间的碰撞,戏剧性不减,但成长的原动力不再是青少年对成人世界规则的质疑和挑战,青少年的心理诉求已经同二三十年前大相径庭,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是时代特征的直观反映。”

        教育题材之所以受关注,不少网友认为,“教育类型剧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教育也是大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也能借鉴一些经验”。也有人指出这类影视剧善于抓住社会痛点的特征,有了痛点便能引起共鸣。只有真实的剧情才能真正抵达观众的内心,让心灵受到震撼与冲击。影视剧试图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问题,代际沟通问题,家庭教育如何达成双方合意,这些问题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也使得一直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家长在剧中找到情感共鸣。

    创作应避免套路和悬浮

        当下,不少教育题材电视剧“长得很像”:不少父母与子女一定会有各种争执,妈妈一定会哭哭啼啼说“我养你多不容易啊”,“虎妈”一定会配个“猫爸”,夫妻俩一定会因为教育观念的分歧心生小嫌隙……其中,一方面是背后有着强烈的现实根基,社会上的确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以往其他作品采用套路都获得成功,后来者遵循套路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小。

        在文化学者周逵看来:“创作应当抛开剧情中的思维定式。好的影视作品就像一面镜子、一个万花筒,把目前社会上关于教育的问题通过不同侧面、不同人物、不同故事反映出来。当剧情真正能够打动人时,自然大家都会来关注。”

        此外,现实题材创作想要牵动观众情肠,不应只靠情节取胜,更应警惕部分缺乏文化底蕴、偏离现实生活的“悬浮剧”夹杂其中。有不少观众认为,在《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对黄小栋并非黄成栋亲生的伦理问题讨论并没有必要。姚晓峰回应:“我希望观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你养育了18年的孩子,不是你亲生的,你还会爱他吗?”在戏剧化处理的背景下,姚晓峰避开了套路化的说教,而是将问题直接抛向观众,引出观众的思考。周逵说:“从教育话题出发,但不止步于教育话题。这些高热度的电视剧,呈现出大众最关注的话题,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发展状况。”

        在“教育热”不断升温之际,影视作品应如何回应观众期待,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在真实的讲述下,避免套路与悬浮;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中,再现家长对教育的焦虑与期盼;在艺术化表达中,让观众产生共情并引发思考。也许,这才是教育题材影视作品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王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