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5日 星期四

    云南:金沙江畔续写长征传奇

    作者:本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5日 08版)

        云南丽江玉龙县石鼓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门口矗立的红军渡江雕塑。本报记者 朱振国摄/光明图片

        “再走长征路”记者团的记者沿着当年红军进云南丽江的行军路前进。新华社发

        云南丽江红军长征纪念馆再现了红军在石鼓渡口过江的情景。本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云南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本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云南禄劝县普渡河铁索桥。梁鹤摄/光明图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滚滚金沙江,从青藏高原一路向南,在滇西北丽江石鼓突然大拐弯,浩浩荡荡往东流去,有了这长江第一湾,才会有金沙江与红军的两次相逢。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先后向西长征,如两条红色巨龙,在云岭高原与滔滔金沙江不期而遇,书写了两次关系中国命运的渡江传奇,留下了各族群众舍生忘死支援红军长征、救助红军战士的慷慨壮歌。

        如今,在金沙江两岸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仍然激励着各族人民建设家园,决战脱贫攻坚。云南许多贫困地区率先脱贫,天堑变通途,家园更美丽。

    1.红军渡口的船工身影

        “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在长征渡过金沙江后挥毫赋诗《北渡金沙江》,诗中既有胜利渡江的豪气,又有对群众帮助渡江的感激之情。

        1936年4月27日中午,金沙江石鼓以北茨可一带,红五师十五团正在渡江,因为军马泅渡至江心时受惊,致使一艘小船翻沉,四五十位红军和一批军用物资不幸掉进激流中,独臂师长贺炳炎迅速组织抢救,对岸中甸金江船工彭凤翥父子迅速划船过来,奋力救起20多位红军;被红军从监狱解救的丽江茨可农民尹学富也划木筏赶来参加营救,救出一位连长和一位司号员。最终20多位红军不幸牺牲,茨可船工周长寿在抢救落水红军的过程中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船工们舍命救红军,缘于感激红军出手相救打开牢门。

        7月21日,在玉龙县茨可村金沙江畔,尹学富的儿子尹正国告诉记者:当年父亲因为“拖欠两石租谷”被关进监牢。红军经过丽江时,将尹学富从监牢救出,尹学富心存感恩,为红军当向导带路,并找到两条木船和5个船工,不分昼夜帮助红军渡江。

        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其中在皎平渡为红军划船的有37名船工,洪门渡有8位船工。1936年在石鼓至巨甸的7个红军渡口中,共有28名船工帮助红军渡江。当时无论是中央红军还是红二、六军团,都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江则存,过江则胜”,这些船工冒着生命危险,打破“金沙不夜渡”的传统,夜以继日地将红军摆渡过江,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堵。

        红军经过云南时,一路上许多群众主动为红军带路。在丽江流传着一个叫桑乐天的纳西族青年为红军当向导的故事,红二军团到丽江时,从监狱解救了因打官司出不起钱而被关押的桑乐天。为感谢红军的救命之恩,他徒步200多公里,翻越雪山,把红军队伍带到了中甸,途中他的小腿中弹负伤,红军为他取出弹头,送一匹马驮他回乡。

        在云南,类似尹学富、桑乐天这样被红军解救又积极帮助红军的群众还有很多。更多的群众则是耳闻目睹了红军纪律严明、救助穷人的行为,他们相信红军是自己的军队,积极敞开家门、寨门欢迎红军,给红军送粮送水、缝制衣被。红军在丽江期间,共有34个裁缝赶制衣帽、米袋,有71名各族百姓自愿为红军做向导,有1000多户农户家里住过红军。

    2.“不畏险恶救红军,情深意长传子孙”

        从滇东、滇中到滇西,都流传着各族群众甘冒生命危险隐藏、救护红军伤员的感人故事。

        在滇东曲靖市富源县还流传着牛场“红军洞”的故事。1935年农历三月二十四,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姓张的红军小战士,在中央红军当话务员,进入云南后,他因腿部受伤昏迷过去,醒来后找不到队伍,牛场村村民黎运通夫妇深夜把小红军背到村后的石洞隐藏养伤。几天后,保长听说黎家收养了一个小红军,就带着人来家里搜查,对黎运通进行盘问吊打。黎运通始终没说出小红军的下落。黎运通因保护小红军被保长打成重伤,在小红军走后没多久即去世。

        在滇中昆明市富民县大西山村,当年红军路过时留下3名红军伤员,国民党军队抓到伤员后将他们活埋在村里,敌人刚走,村民李镇不顾杀头危险,急忙刨土把红军救出来,有两位红军还活着,李镇把他们悄悄背回家中养伤,躲过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捕。1987年,老红军陈靖到富民专门看望了李镇,并写下“不畏险恶救红军,情深意长传子孙”两句话。

        滇西玉龙县巨甸镇是重要的红军渡口,村民舒茂才年轻时与父亲一起救助了7位红军,其中一位红军因不愿连累老乡,出来斥骂敌人而被杀害。其余6位红军被舒茂才父子隐藏多日后悄悄送走。

        云南各族群众不仅舍生忘死支援红军,而且把数千优秀儿女奉献给了红军。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这是陆定一、贾拓夫到达陕北后编写的《长征歌》,歌中生动描述了滇东北威信县各族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的情景。1935年5月,中央红军第九军团从宣威进入会泽,打开土豪劣绅粮仓分发了粮食,穷苦百姓都感受到了共产党带来的温暖,仅两三天,红军在会泽就增加了1500余人。

    3.继承长征精神 建设美丽家园

        7月22日,记者来到与香格里拉市维西县交界处的玉龙县巨甸镇,看那金沙江上波涛滚滚,仿佛听到红军千军万马渡江的划桨声、军号声、马嘶声依稀传来。走进美丽富饶的巨甸坝子中央的巨甸村,只见家家户户正在热火朝天修建房屋,一栋栋二三层楼房拔地而起,一根根粗大的电缆正在街边架设。

        玉龙县巨甸村二组组长舒承刚告诉记者,去年11月初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堰塞湖泄洪,前所未有的大洪水顺江而下,来到巨甸坝子,距江边很近的巨甸村全部被淹没,200多户农户的房屋大部分毁损,500多名村民失去家园。危难时刻,地方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抢救受灾群众财产,做到无一人伤亡;国家和省级财政拨专款帮助巨甸村重建家园,每家建房补助12.25万元和7吨水泥,每家还有由政府贴息的10万元建房贷款,家家都有能力建房,500多受灾群众明年春节前就可以入住新房了。

        “如果在新中国成立前发那么大的洪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如果没有国家帮助,我们也没有能力重新盖房子。”60多岁的村民舒家循对记者连声感叹。他和老伴正在搬运建筑垃圾,在他们身后,一栋两层砖混结构的新房已基本建成。

        巨甸镇党委书记李进勋告诉记者,多年来巨甸镇干部群众弘扬长征精神、自立自强,去年不仅经受住了金沙江堰塞湖洪水的考验,还与全县人民一起脱贫摘帽,住房条件极大改善,缺水问题全部解决。三年前,附近的金沙江上架起了格兰大桥,巨甸人民再也不用靠船摆渡过江了。

        1936年4月,红二军团在贺龙率领下来到丽江,丽江人民三迎红军的故事从此传扬。1996年,丽江经历了百年不遇的7.0级大地震,摧毁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美好家园,但丽江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下,弘扬不怕困难、自立自强的长征精神,在一片片废墟上建起了更加美丽的家园,使丽江一跃发展成为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回望历史,红一方面军在云南经过17个县,红二、六军团在云南经过27个县,在云岭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和永恒的记忆。红军长征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着云岭儿女战胜贫困,红军长征在云南走过的地区,成为云南脱贫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8年云南首批脱贫摘帽的15个县中,红军长征走过的县就有7个。在今年云南宣布第二批脱贫摘帽的33个县中,又有7个红军走过的县告别了贫困。

        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历史证明:英雄的红军能完成伟大的长征,是因为有伟大的人民支撑着红军勇往直前。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