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新疆拥有独特生态环境和多元民族文化,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地,如何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进行谋划和布局,实现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是全疆乃至全国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自治区人民紧紧围绕党中央治疆方略,在稳定红利不断释放的同时,书写发展新的篇章。
5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前进的刻度;5年,有数量的积累,更有质量的提升。
向内激发活力与动力,向外推进开放与共赢——一路西行,发展的不同维度在眼前铺展,内外兼修的气质在天山南北凸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疆各族人民脸上洋溢。
“一带一路”上,跑出加速度
“这趟中欧班列从德国杜伊斯堡返程,有10节空箱,可以搭载沿途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货物,13日到达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智能站场,通过大屏幕,可以清晰看见过往每一列中欧班列每一节车厢的装载情况。
这套“智能场站平台系统”目前正在测试中,今年8月将正式运行。通过这一系统,不仅过往中欧班列时刻表、箱源、空余舱位等实时运行数据一览无余,货物追踪、境外段班列运行信息共享、平台订舱等服务也唾手可得。
从源头到终点的全程信息链条,让中欧班列走向数字化,也使来往货物“集拼集运”成为可能——内地出口物资“化零为整”,实现货源快速聚集。
“‘集拼集运’意义特殊。它实现了国际货物与国内货物同列运输,意味着内贸与外贸衔接更加紧密。”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委员会综合部部长汤晗看来,这一系统为全国中欧班列的核心组织运营系统提供了新途径,也为下一步推广共享跨国陆路运输规则、技术标准、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上展布诸多有百年通商历史的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运距最短、用时最少、运费最低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当地有亚洲最大室内换装站,一列41节车厢的中欧班列不到2小时就能完成“准轨”与“宽轨”之间的换装工序。
“快,再快。”阿拉山口海关党组书记、关长王传杰介绍,目前阿拉山口口岸紧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18.5小时,比全国同期快24.65小时;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0.77小时,比全国同期快3.91小时。随着过往中欧班列数量的增长,阿拉山口口岸业务越发繁忙。
一面是智能化的探索,一面是效率的不断提升,新疆在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路径和思维愈加清晰,脚步愈加坚定。数据显示,2018年,新疆口岸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36个国家进出口总额为2915.4亿元,同比增长13.5%。
在东西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新疆从未缺位。而今在开放与共享的加速度中,新疆也迎来了“一带一路”建设新的机遇。
转型升级中,凸显十足活力
可以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馕在新疆拥有悠久历史,早已深深嵌入这片土地的风俗与文化。今天,小小的馕正在从餐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馕到底有多少种?古时候的馕与今天的有啥不同?”在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每天有6000~8000人慕名前来。人们通过图文展板、场景还原了解馕的历史起源,走进现代化生产车间观看馕的制作过程,接着在美食街大饱口福。
“越做越觉得,我们的市场真是无限大。”园区最受关注的企业之一、新疆馕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吐尔逊江·阿不拉说。他是家中从事这项事业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全疆第一个为自己的馕注册商标的人。创业近20年,他一路看着馕从家常主食变成市场香饽饽,由小作坊生产走向“中央厨房”。
在新疆,特色美食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以馕为突破口,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引进了新疆19家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椒麻鸡、炒酸奶、格瓦斯等一大批特色食品在此聚集,静待远方来客。“实体+电商”的销售途径,更让这些产品进入乌鲁木齐市各大商超和社区蔬菜直销点,乃至全国各地。
向上看,产业化经营为企业拉动效益,向下看,身份转换的触角已经抵达社区单位。
艾比拜汗·买吐送跟着丈夫从和田来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已经10年了,以前从来没有工作过。住进红庙子片区新居社区后,生活发生了变化。社区党员在了解她喜欢鲜花、热爱花艺之后,动员她勇敢走出家门,到社区内的花艺加工点就业。经过免费培训、上岗,现在的她已成为花厂的技术骨干,每月能挣3000多元,脸上时常洋溢笑容。
在新居社区,除花艺外,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社区就业点都面向1421户居民敞开大门,不少居民在自家门口完成就业,尝到甜头。“我们就是让社区内的各族居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自我造血,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燕杰说。
产业转型升级、社区转型发展、人们活力十足……在新疆,新气象和新面貌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它们共同汇聚成稳定、繁荣、发展的蓬勃动力。
水草丰茂里,迈向美好未来
清早,护林员布力布力·吐思布汗骑上摩托车,从科克巴斯陶中心管护站出发,驶向艾比湖畔。他穿行在大片胡杨林中间,仔细查看植被防火及野生动物生存情况。完成这项日常工作,需要骑上30公里路程。
6月虽不是鸟类迁徙季,艾比湖上仍有不少鸟儿觅食、嬉戏。布力布力感到,长辈口中旧时艾比湖的模样——野鸭成群,鸟儿翩飞,水草丰茂……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近。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过去几十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加上地处大风口阿拉山口的下风向,艾比湖湖面最小时仅剩362平方公里,甚至成为危害新疆北部的最大沙尘源之一。2007年4月,艾比湖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随后,渔业养殖、卤虫捕捞全面禁止,牧民易地搬迁,河湖长制执行,节水灌溉工程开展……一系列措施有条不紊,逐步推进。
对三代人居住过的艾比湖,布力布力有着特殊的情愫。他将家人安顿在阿拉山口市区的搬迁牧民安置房后,又重新回到这里,成为了一名生态守护者。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措施逐步见效——一只只鹅喉羚重返保护区觅食,一棵棵胡杨幼苗吐露新绿,新疆最大的咸水湖及其周边区域已悄然重现生命的活力。“目前,鸟类种群已经从最初的190种增加到267种,200万只。”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姚书印欣慰地说,“生机盎然的艾比湖让人心驰神往。”
今天,距离艾比湖约160公里外的赛里木湖,也正成为社交网络的“网红打卡地”:远处,是雪山、湖水和蓝天组成的壮美油画;近处,是天鹅嬉戏、百鸟飞翔的动人场景。
“目前,赛里木湖域草原已全面恢复,草场植被覆盖率近100%。我们还依托丰富冰雪资源,连续3年举办冬季冰雪旅游季,打造‘蓝冰之约’冬季旅游品牌,推动实现全域、全时旅游。”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副州长、赛里木湖景区党工委书记李新光说。2018年,赛里木湖景区门票收入完成8500万元,接待游客148万人次,均较上年有了大幅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好了,发展的路子也就顺了。新疆拥有众多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正在加快推进旅游兴疆战略、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中,奋力展现担当与作为。
(本报记者 刘梦 胡其峰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