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星期五

    守护

    作者:杨晓光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16版)

        张人亚秘藏的部分珍贵文件、书刊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这里,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纪念馆里,一个放有1920年9月第二版《共产党宣言》的展柜格外醒目。仔细看,书的封面上盖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书章。这本书的主人,牵出了一段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泰邱乡(今北仑区霞浦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张爵谦想方设法让子女读书识字。聪慧的张人亚被送到霞浦学堂就读,后入镇海县城求学。16岁那年,家里再也无力供他上学,他来到上海,在南京路上的老凤祥银楼当了一名制作金银饰品的工人。那时的上海不但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思想最活跃的城市。身处社会底层的张人亚无疑受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

        1921年2月出版的第8期《解放画报》杂志里,刊登了张人亚写给上海山东路义务夜校校长周剑云的一封信:“中国工界里的黑暗,是人们所晓得的,也不用我来讲了”,“我很想受教,但是我的环境始终没有机会给我……所以我今天写信来要求。我晓得(信)里面还有很多白字和不通的句子,但是我也管不得了”,“我现在情愿和小孩子一样上学去,过去的虽然糟蹋了,未来的或者还好补救一点……”一个进步青年对旧社会的痛恨,对知识的渴求以及改变命运的决心跃然纸上。

        就在《解放画报》刊登他书信的五个月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诞生。次年,张人亚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上海最早的也是当时仅有的几名工人党员之一。

        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张人亚很快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1922年,他领导上海金银业2000多名工人参加持续28天的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城市举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人罢工,让工人们看到了团结和斗争的力量,也给中外反动势力以强烈的震撼。

        正当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被逮捕和杀害。有的人消沉了,有的人逃跑了,有的人叛变了。张人亚没有被吓倒,坚持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出色完成任务。此时的张人亚还存有一批党的重要文件和文献,他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它们将来一定有用。为了这批文件的安全,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它们转移到镇海乡下的家里。将这么多文件随身携带到几百公里外的乡下,沿途要经过国民党层层关卡的盘查,稍有闪失,就会粉身碎骨。然而,为了党的利益,张人亚在生死考验面前没有半点犹豫。

        1927年隆冬的一天,张人亚推开了家门。看着背着行囊久未见面的儿子,张爵谦既惊又喜。父子相见,顾不上更多的寒暄,张人亚将一包文件和书刊交给父亲,再三嘱托,“这些资料很珍贵,比我的命还重要,您要替我好好保护”,随后匆匆离去。

        质朴的张爵谦虽然不知道儿子具体在干些什么,但他相信儿子做的是正义的事,于是下定决心守护好这包东西。放在家里怕被人发现,又担心万一发生火灾被烧毁,思之再三,张爵谦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儿子修一个衣冠冢,将文件放在墓穴里。纸张埋在地下容易受潮霉变,他用油纸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文件包裹起来。为掩人耳目,张爵谦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对邻居说,最近上海死了那么多人,人亚恐怕也不在世了。不久,张家对面长山岗的半山腰上,隆起了一座刻有“泉张公墓”的衣冠冢。只是,除了张爵谦,没有人知道,这里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年迈的张爵谦默默地守护着这个秘密。他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儿子早日回来,好亲手将这包东西完好地交到儿子手中。就这样,在凄风苦雨中,张老先生一守就是22年。

        伴随着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想到儿子终于可以回来了,东西可以交还给他了,近耄耋之年的张爵谦欣喜若狂。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年多过去了,左等右等,仍无音信。张爵谦老人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来日无多,“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在心里埋藏了多年的秘密,到了揭开的时候了。他把三儿子张静茂叫回家中,打开墓穴取出秘藏20多年的文献,郑重地托付他交还到党组织手中。

        让我们来看看这批文件和文献的价值和分量吧:

        《共产党宣言》1920年9月版两本(现存世11本)、《共产党底计划》、《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唯一存世的“二大”中文文献,内含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和宣言》、《劳农会之建设》等等。这批文件和文献,包括“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件9件及未作评级的若干文献。

        那本翻阅得脱线后又用红丝线装订起来的《共产党宣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进步青年在灯下如饥似渴追求真理的身影;那部弥足珍贵的党章,填补了党史上的一项空白;那一份份文件和文献,见证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早年成长的足迹,让我们党近百年前的早期活动在世人面前变得丰富和鲜活起来。

        张人亚父子冒着生命危险的守护,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他们坚信,党的事业是崇高的,革命一定会成功。为了党的利益和革命的胜利,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这些文件,更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初心!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张人亚这样的共产党人和他父亲这样拥护革命的群众,我们的党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张人亚,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被遗忘的名字,因为他舍生忘死的守护,因为人们对赤胆忠心的追崇,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据资料记载,张人亚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执委会委员、书记,中共浦东部委书记、组织部主任兼宣传部主任。1929年7月,张人亚赴中共安徽临时省委驻地芜湖,利用开设金铺作掩护,为党筹集了大量活动经费。1931年,在中共安徽省委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他临危受命,担任芜湖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安徽沿长江及长江以南34个县党的工作。1932年初,他奉命赴瑞金中央苏区,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出版局局长、总发行部部长。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加上苏区物资匮乏导致营养不良,张人亚过早地透支了生命,在瑞金到长汀的路上病逝,年仅34岁。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专门发表悼念文章,称其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1931年成立一年多来,第一次在机关报上为逝去的同志发表悼念文章。

        如今,在第一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父子的家乡,宁波北仑区霞浦街道新浦老屋中,建起了一所张人亚党章学堂。人们在这里触摸历史,重温党章,感悟初心,缅怀先驱;人们在这里读懂守护,汲取力量,传承遗志,再启征程。

        (作者:杨晓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