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五代人守候的红军碗

    作者:本报记者 雷爱侠 本报通讯员 徐诚林 刘耀东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6日 06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城口镇、红山镇是红军长征自赣入粤的主通道。从1934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连续十天,仁化境内军旅匆匆、铁流滚滚,见证了红军长征宏大的历史画卷。当大部队经过后,有掉队的伤病员得到当地百姓的悉心照顾,留下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80多年过去了,仁化县城口镇东坑村委半山村有位老人保存着一个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碗,它凝聚着祖孙五代对红军、对共产党特殊的情感……

        1934年冬,半山村迎来一个不平常的夜晚,蒙家财、黄乙秀夫妇突然听到一阵狗吠,接着有人敲门,平和地说:“我们是过路的红军,想在你们家煮点饭吃,借宿一晚。”当时蒙家财夫妇没吱声,也没敢打开家门。停了一会儿,给红军带路的本地向导用城口乡音喊道:“蒙家财,是我把他们带来的。他们是红军,是好人,请你开门,借你家煮点饭吃。”

        蒙家财打开门,只见十多个身穿灰色军装、头戴五星帽、背包上横着大刀的红军。其中两个红军用担架抬着一个满身血迹的伤员,十几位红军身上也都有大大小小的伤痕。

        蒙家财查看了受伤红军的伤口,连夜担着箩筐,打火把上山采挖医治外伤的中草药,并将草药洗净,熬成药汤或捣成药泥,给红军伤员喂食,贴敷疗伤。黄乙秀是个勤劳人,在家中给红军煮饭,烧开水给红军清洗伤口,她把红军的血迹军服全部收集起来,连夜进行清洗,将自家干净衣服换给红军穿。经红军介绍,带队的是连长,姓韩,受伤的是排长,姓徐。

        几天后,韩连长对蒙家财说:我们要找大部队去了,伤员留在你这里我们很放心。你们送米送菜、煮饭洗衣,对伤员的照顾和医治,我们会记着你们的好。

        徐排长留下来养伤,受伤的右腿,不能站立行走。因为经常要喝水,就从背包中取出一个瓷碗来,吃饭,饮药水也是用这个碗。又敷了十多天的药,伤口才慢慢愈合。一天,徐排长对蒙家财说:“真要感谢你们呵,你们是好心人,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样关照,又是采药又是洗衣,我一辈子都会记着你们的,我这二十来天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我也要去追赶大部队了。”

        临走时,蒙家财送给徐排长布鞋、衣服,还硬塞给他两块银圆。徐排长拉着蒙家财的手,流着泪说:“你照顾我这么好,又治好了我的腿伤,我没什么好礼物给你,就这么一个随军打仗、喝水、吃饭、饮药的瓷碗,留给你作个纪念吧。以后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报答你们!”    双方流着热泪,恋恋不舍地挥手离别。

        1967年蒙家财去世时,一家人围在他身边,他还拉着女儿张堂英的手说:“要保管好这个红军碗,红军还会来的。”

        这个碗蒙家财后代一直珍藏着。平时张堂英的女儿蒙日娇用红绸布包裹起来,放在箱子里。

        蒙家财的曾孙说,还在读小学时,奶奶身体还很好,就经常讲这个红军碗的故事。每当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奶奶总要从阁楼里取出红军碗,盛满一碗肉,说:“现在日子好过了,红军却还不来,什么时候能看到红军呢?”如今蒙家财的曾孙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光阴似水,岁月如梭。红军长征路上的仁化县城口镇半山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半山村的97岁老人张堂英,依然经常与人谈起红军长征在城口的故事,将徐排长留下来的红军碗,收藏在她睡房的阁楼上。她总梦想着有一天,那位徐排长能再来半山村,重新端起他80多年前留下来的红军碗。

        (本报记者 雷爱侠 本报通讯员 徐诚林 刘耀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