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当前眼花缭乱的中美关系,需要穿过众多的谜面走入谜底。笔者认为,美国和中国在认知和处理中美关系时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美国“斗”的逻辑与中国“和”的理念。
美国的逻辑很清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异质的中国之崛起一定会危及和挑战美国的现有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开始,“接触”还是“围堵”的争论就一直在美国相生相伴。“接触”的目的是觉得有希望把中国变成自己的一员,变成美国认同的“族类”与国度。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美国优势地位的相对衰落,美国觉得难以掌控中国。由此,“接触”慢慢转向“围堵”。特别是近两年,在美国政府的公开话语中,中国迅速成为美国的“对手”和“敌人”,甚至被歪曲为“文明之争”。
追根溯源,美国“斗”的逻辑有其历史和思想根源。基督教关于上帝与撒旦的截然二分,是西方国家看待他人与国际关系时难以摆脱的思维定式和思想指导。历史上也曾经引发惨烈的宗教战争。德国著名政治学家施密特就明确指出西方政治的最根本问题就是找敌人。在历史实践上,目前称霸世界的美国就是不停地寻找、界定并打败一个个“敌手”而不断壮大的。
然而,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这种“斗”的逻辑显然是典型的“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这也是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在这种世界各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大背景下,“斗”的逻辑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抱残守缺只会乱上添乱,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
中国的理念和政策则是一以贯之的:秉持和平发展的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既不挑战美国的地位,也明确表示不会称霸世界。即使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那也会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以理服人的和谐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用中国古人的描述,那应是一个王道而非霸道的世界。此外,中国哲学主流非常强调阴阳、善恶之间的相互转化,很少用一个静态、截然黑白是非二者完全对立的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他人。
中国“和”的理念也来自于中国的历史实践。民族的“融合”战胜不同族群的冲突而成为中国历史的大势。即便是在被西方指责为不平等的“华夷秩序”或“朝贡体系”中,历代中国政府都非常谨慎采取直接的干预,更鲜见出兵征讨把“非我族类”归化于中华的行动。按照西方的逻辑,郑和下西洋时凭借中国船队的实力,完全可以把海洋诸国纳入中国版图,但它却与90年后哥伦布与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整个世界成为西方殖民对象的结果完全不同。一些西方人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也是错误的,其最根本的差别是“一带一路”的目标是一个联通的世界,它没有对手、没有敌人,而“马歇尔计划”却是为了帮助盟国强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当然,“和”不是无限度的,“和”也是有原则的。对于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错误言行,中国从不缺乏“斗”的意志与能力,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对于侵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不当行为,中国从来都是挺身而出,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中国深信,以斗争才能求团结、以斗争才能求合作。
“斗”的逻辑与“和”的理念,使得中美两国在众多问题上,特别是对各自的认知与判断上产生一系列鸡同鸭讲的误解和纠缠。从根本上看,“和”的思路在于可以学习、可以转化、可以稳定,但“斗”的逻辑却伤害很大,甚至可以摧毁当前两国共存的基本态势,瓦解“和”的未来可能。就此而言,美国变成了中美关系中的最大变量,未来的中美关系,美国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和”的理念却可以引导中美关系走向另一种景象。鉴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高度相互依存,在未来的中美关系建构中,中国必须抵御并摆脱美国“斗”的逻辑与滋事,保持斗而不破。美方则必须正视和接受中国不断发展的现实,真正地视中国的发展为机遇,与中国一道,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唯其如此,才能迎来双边关系的光明未来,并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张振江,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