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3日 星期日

    河南济源:

    新愚公啃下荒山绿化硬骨头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3日 02版)

        肩扛镢头,望向远方。高大的愚公移山雕塑曾经是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太行、王屋二山最容易捕捉的亮点。

        夏初时节,驱车奔赴王屋山,高速公路跨河越壑穿洞,如同行驶在绿色长廊上。这层层绿色,是济源一代代新愚公给荒山换上的新装。

    咬定绿化荒山不放松

        天坛山是王屋山的主峰,是济源市最高峰。“山上和尚头,沟内没水流。年年种庄稼,季季没好收。”这首打油诗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济源百姓生活的写照。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济源人发扬愚公精神,拿起镢头开始封山人工育林。据《济源市志(古代—1990)》记载,1949年至1955年,每年封山少则2万至3万亩,多则5万至7万亩。到1958年,李八庄一带共封山育林14456亩,成为全国林业建设的先进典型,曾有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代表和苏联、越南、罗马尼亚等国友人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80岁的侯荣书是济源市南山林场的一名退休工人,他至今难忘当年植树造林“一顿馍两顿汤,带着馍馍上山冈,就着冷水吃馍馍”的艰苦岁月。

        “与父亲植树造林时的条件比,我们不但能吃饱了,还可以用架子车把树苗拉到山上,省了很多力气。”今年51岁的侯小中是南山林场的护林员,1989年从父亲侯荣书手中接过了种树的镢头。

        “爷爷经常给我讲他们那代人植树造林的奋斗故事,听了之后特别震撼。”今年27岁的侯鹏鹏从洛阳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也成为南山林场的护林员,三代人共同植树造林护林。

        “到了2005年,已经基本完成全市宜林荒山荒地绿化任务,剩余的20万亩荒山均属于造林困难地。造林困难区域岩石裸露、土地贫瘠,造林难度极高。”济源市林业局局长王天中说。

    啃下困难地造林硬骨头

        20万亩困难地挡住了济源人造林的步伐,一片又一片砂石、石砾坡,在一代代林业人奋战出来的绿色中显得格外扎眼。

        新修成的石寺公路两侧的大片红色石头山,成为精心准备的困难地造林第一块试验田。想不到,千辛万苦栽下了树,成活率却不到20%。但技术人员决不低头,他们的联合攻关还在继续。

        技术人员最终探索出了“五步造林法”: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经过小范围试种后,被概括为垒、借、铺、保、盖五个字的“五步造林法”成效得到肯定。暑去秋来,经过检测,成活率达90%以上,林业局大楼里一片欢腾。“当时大伙压力很大,秋天验收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天保退耕中心主任任军战说。

        “攻克困难地造林是林业人的又一次愚公移山。”济源市林业局副局长卢战平说。10年消灭10万亩困难地,造林成活率不低于90%,济源市林业局制定的“困难地”造林技术规程,成为河南省级技术标杆。

    绿水青山构建和谐发展新格局

        10年来,济源市每年用于困难地造林资金1500万元以上,平均每亩投入在1000元以上。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累计吸纳社会资金3亿元。目前,王屋山森林覆盖率在98%以上。济源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06%,居全省第二位。农田林网防护工程林网控制率97%,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格局。

        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有力保护了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济源绿色发展指数、公众满意程度均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济源按照绿化美化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理搭配造林树种,单一的以抗旱、耐瘠薄的侧柏有了越来越多的新“伙伴”,混交五角枫、黄连木、黄栌等彩叶树种,点播山杏、山桃等,营造出四季常青、春夏有花、秋有红叶的自然景观,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绿水青山,正在愚公故里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济源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等国家级荣誉。

        空中俯瞰,小浪底北岸一排排白色的鱼鳞坑,就像一串串珍珠环绕碧水。不远的将来,绿色涵养的一库碧水也将滋养济源市的山田林湖,赋予济源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