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3日 星期日

    “中国儒学考古”呼之欲出

    作者:张立东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3日 05版)

        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南宋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论辩于此,史称“鹅湖之会”。明朝时,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孔子博物馆藏《孔子圣迹图》

        包头燕家梁出土元代祭孔礼器。扫描自《包头燕家梁遗址发掘报告》

        北京孔庙中的孔子像

        北京国子监中的辟雍

        【考古中国】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而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各种专门考古也有很大的进展。

        儒、佛、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文化体系,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儒学。考古学界素有以石窟寺研究为主流的中国佛教考古,其集大成者为宿白先生的《中国石窟寺研究》;后来张勋燎、白冰先生写成《中国道教考古》,也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中国佛教考古、中国道教考古的映照之下,“中国儒学考古”的提法已呼之欲出。

        近30年来中国儒学研究进展神速,而汤一介等先生主持编撰的《儒藏》和《中国儒学史》代表着儒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不断出土的战国楚简为早期儒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也刺激了学界对儒学的关注。目前,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日渐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作为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儒学,自然不应被忽略。在中国儒学和中国考古均有很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很有必要提出“中国儒学考古”,以填补学科空白。

    什么是中国儒学考古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儒学考古是与中国佛教考古、中国道教考古相当的一种专门考古,也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儒学的交叉学科。

        中国儒学考古的研究对象是与儒学相关的遗迹与遗物,例如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各地孔庙与书院遗址、各种祭孔礼器、某些儒学用语的考古学研究等。

        作为祭拜对象的孔子肖像显然是儒学考古的首要内容,而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图也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曲阜鲁城是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活动空间,厘清鲁城的布局及各种文化遗物,有助于重建当时的各种活动。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而书院则是传承儒学的校园。元代祭孔礼器的发现对于思考儒学考古的内容颇有助益。内蒙古包头市曾出土一件西周风格的元代青铜豆。盘内刻有28个汉字:“雪堂总统置古铜祭器,奉施古丰宣圣庙内,永远供养,大德九年月日记”。元代在中央和各地设有“总统所”统领佛教事务,所谓“雪堂总统”就是担任总统的“雪堂大禅师”。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所以宣圣庙即孔庙。用佛教禅师管理孔庙,反映了元朝对儒学的态度及当时佛儒之间的关系。

        根据儒学发展的历史,可将中国儒学考古划分为五个时代:前儒期、形成期、发展期、革新期和后儒期。前儒期为孔子之前,重心是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探索礼、仁等核心理念的历史渊源。形成期为孔子至董仲舒之前,重心是孔子及其弟子之学。发展期为董仲舒至朱熹之前,重心是两汉经学。革新期为朱熹至清末,重心是理学与三教合一。清亡之后儒学失去主导地位,但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古学一般不涉及近现代,但儒学的特殊性促使我们重视近现代儒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以便更好地解读古代儒学文化遗存。

    建立中国儒学考古的重要性

        相对于佛教和道教而言,与儒学相关的文化遗存的考古研究明显滞后。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其相关的遗迹、遗物远没有佛、道两类特征明显,因此很容易熟视无睹;而且与佛、道两种出世宗教不同,儒学是入世的政治、伦理之学,有些话题不易处理。以现在的学科布局,三教合一组合图像中的佛、道两教内容已各有所属,而儒教内容却悬而无解。中国儒学考古提出之后,自然可以避免这种三者缺一的尴尬。

        中国儒学考古的提出必将有力推动中国儒学史的研究。夏鼐与王仲殊先生认为:“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仅限于文献研究的儒学史显然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而考古学的加入为儒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域。以儒学考古的视角来看,孔子家族墓地的研究、鲁国故城的复原、各地孔庙与书院的调查与保护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有了考古学的支撑,中国儒学史就不仅仅是历代儒生的论说,还会有反映民众生活的儒学文化遗迹与遗物。

        儒学的影响并不限于现代中国境内。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在历史上或曾隶属中央王朝,或曾属于东亚封贡体系,因此儒学也曾经是这些地区的主导思想。《儒藏》精华版就收有“域外文献”。宋代以来华人在南洋建立有兰芳、新加坡等国家;晚清以来更是走遍世界,建立了或大或小的“唐人街”。随着华人的迁徙,儒学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境外儒学考古的开展,对于探讨大中华文化圈、发掘儒学的现代价值、推动文化中国等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杜维明先生力主东亚经济的兴起与儒家人文主义密切相关,就充分反映了域外儒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儒学的现代意义。儒学考古的提出与发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中国与相邻国家及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

    如何开展中国儒学考古

        作为新提出的一种专门考古,目前的主要任务仍是提请政、学等方面的重视。一旦儒学考古得到高度重视,似应优先考虑以下几项:第一,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组织上保障学术开展。第二,设立专项基金,定期资助一些课题,从资金上支持学术发展。第三,组织学术研讨,有意识地联谊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第四,开设课程,招收研究生,引导青年学子的加盟。第五,编辑出版专门的系列出版物,及时反映学术进展。第六,建设专题的“中国儒学博物馆”,收藏与儒学相关的文物及各种图书音像资料,以“通史”或“专题”的形式向全社会展示最新的学术成果。

        对儒学有兴趣的考古学家应依托自己的专长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当初在哈佛燕京学社参加杜维明先生主持的“儒学研讨班”,同仁对郭店楚简《五行》的“金声玉振”颇多讨论。我当时就觉得作为儒学用语的“金声玉振”用的是比喻义,其本义当与金玉乐器相关,近年则悟出其本义应该就是夏代玉舌铜铃发出的美音。孔子之孙子思的《五行》与《孟子》均用“金声玉振”来形容孔子,前者形容有德之貌,只是从声音转到德行;而后者则形容集大成之象,则从德行转到成就。汉代经学家用周代的钟、磬之声进行解读,却忽略了石磬非玉磬,而磬声是击而不是振出来的。好在汉代尚存的“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之说,还保留了最初的内外结构,而其描述声音之义则一直使用到现代。夏代的玉舌(内)金铃(外)是由当时最高贵的材料制成的,它所发出的声音也是当时最高贵的声音,显然与孔子的高贵品德与集大成学说颇有相通之处。随着铙、钟等的出现,铃的重要性降低,商周两代已经不见玉舌金铃,失去实物依托的金声玉振一词逐渐失去其本义。只有在考古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才有可能重新发现其本义,进而重建各义项之间的演变关系。

        “中国儒学考古”的提出,旨在引起儒学、考古两方面学者的注意,以促进各个学科对儒学文化遗产的研究。相信,呼之欲出的中国儒学考古前景光明。

        (作者:张立东,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