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能拉多长?吉尼斯世界纪录拉扣21次,总长2698千米。我们今天拉扣18次,总长可达341千米,相当于武汉到长沙的距离。”中国烹饪大师陈才胜在湖北经济学院本科教学评估时向湖南大学教授现场展示“银丝拉面”,他一边拉面一边幽默地说。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全国最早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建有国家级旅游与餐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汉语国际推广中华饮食文化培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西餐)湖北培训基地,学院会聚了卢永良、余明社、邹志平、陈才胜、姚春霞等一批中国烹饪大师,致力于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的“三有三实”人才。学院从最少时只有4名学生报考,到如今在校烹饪生超过500人、培养了烹饪人才近万人,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创新实践之路。
烹饪文化创意注入课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卢永良喜欢读毛泽东诗词,也对“做鱼”情有独钟。17岁,他在武汉大中华酒楼开始学习烹饪。29岁的他以“茄汁鳜鱼”“海参武昌鱼”“清汤橘瓣鱼氽”“白云黄鹤”四大作品一举成名,跻身“全国十佳厨师”之列,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领军人物”。
“我一定认真学好中国烹饪,让中国烹饪造福人民”。翻开卢永良青年求学时的笔记本,泛黄的扉页上写着他的梦想。当老师之后,他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主编参编了《武昌鱼菜谱》《大中华菜谱》等专业书籍,《烹饪艺术学》《餐饮管理》等高校教材,出版了专著《中华名厨卢永良烹饪艺术》。从事烹饪教育20多年,他为我国烹饪界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013年追随卢永良来到湖北经济学院任教的邹志平,是第七届武汉市军人运动会餐饮专家顾问、世烹联国际评委,同时也是卢永良爱徒。作为武昌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邹志平曾凭借“大刀杀鳝鱼爆鳝花”“桔瓣鱼氽”,荣获首届中华厨艺绝技。
与人们通常对厨师的印象不同,湖北经济学院的烹饪大师不但幽默精干,还能文会画。
余明社是卢永良的同班同学,被誉为“画家厨师”,他最擅长将具象的菜品与抽象的文字画作完美结合。他曾以“鲜”字创作了“鱼羊合烹鲜”,巧妙把鱼和羊两个大味融合为鲜美味道,充分体现了我国烹饪技术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21年教龄的余明社曾获象征法国餐饮界最高荣誉的“法国蓝带美食勋章”。
被学生称为“魔术厨师”的陈才胜,将教学生动地演绎在课堂与厨房之间。1993年,他一毕业就走进了湖北经济学院,教了26年的烹饪课。2006年,他与搭档在第十六届中国厨师节上,65秒将一只活鸡做成“宫保鸡丁”,荣获“最佳厨艺奖”,入选中华厨艺绝技表演团。
每年的结婚纪念日,都是陈才胜最浪漫的时候。30年来的这一天他都会用胡萝卜雕刻玫瑰花,再染成“蓝色妖姬”送给妻子。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大师们早已超越烹饪本身的“色香味形”,进入“匠心独运”的创新演绎、文化传承之中。大师们重“自我提升”更重“言传身教”,十年如一日地在课堂上传授人间百味。
以赛促学培养复合型烹饪人才
“我是被调剂进烹饪专业的,没有一点烹饪实操经验,在邹志平老师悉心指导下,我深刻体会到以赛促学让我成长。”2019年4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公布,湖北经济学院的21岁学生沈思静入选。2018年,她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湖北省总决赛第一名,被选拔进入国家集训队,以“大学生”身份参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全国第三名,现被特聘为教练助理。
沈思静的脱颖而出,正是湖北经济学院培养本科烹饪人才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在全国流行菜烹饪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国际烹饪比赛中捧回各类大奖50余项。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大师们在湖北经济学院烧得最旺的一把火。每次比赛前,学校会组建参赛训练工作小组,指派邹志平、陈才胜等作为教练,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参赛代表队,专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一对一”高强度训练。做好一道菜常常需要几个小时,从备选食材到制作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这种训练也是一道磨炼意志的“菜”。
“精湛的技术是通往名厨名师的必要通行证,但只懂技术却很难具有竞争力。我们的理念是培养精技术、懂厨理、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陈才胜称,湖北经济学院开设了《烹饪营养学》《烹饪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邀请生物学、化学领域专业教师教授。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高超的烹饪技艺与食品检验方法,而且还要学习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的营养膳食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
99级学生陶波是湖北经济学院培养出的国家级烹饪大师,目前仍活跃在烹饪一线,现为武汉华工后勤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获得一金三银四铜的优异成绩。五次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的“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杨孝刘,毕业后成为一名烹饪教师。专注儿童膳食营养领域的闵欢欢,创办了闵欢欢儿童膳食营养名师工作室。
从方太厨具的智慧健康厨房重点实验室到国内外的知名酒店厨师长,从注重健康饮食搭配的健身房营养官到自主创业的轻食工作室老板,从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到专业菜品研发员……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的学生,正因多维度、多方位的培养方式而实现着就业多元化。
“我们培养厨师长,但我们不仅仅培养厨师长,学生数量的逐年增长和课程受欢迎程度高也正说明了我们的培养方式得到认可。”在谈及特色时,陈才胜难掩兴奋。由于课程受到学生追捧,学院每学期还开设4门烹饪相关公选课,160个名额十几秒钟就抢光了,把烹饪公选课称为“秒杀课”。
推动楚菜文化走向世界
鱼米之乡荆楚大地,素有“无藕不成席”的餐饮习俗。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介绍嘉鱼莲藕,生动诠释了“湖北出好藕”。邹志平被深深打动,2013年,他赴湖北省各大产藕地考察、学习,带领团队耗时3年收集、研究创作出100多道莲藕菜,编著出版了《中国莲藕菜》。在湖北,有一盘藕可情系千万家的说法。该书对我国莲藕菜和荆楚美食起到重要的宣传推广作用。在2018年的中国(武汉)期刊博览会上,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当代出版社(尼泊尔)签订版权输出协议,将《中国莲藕菜》版权输出至尼泊尔,该书成为湖北省唯一一本版权输出的烹饪书籍。
中华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形器养意境”,是中外友好交流的绝佳方式。湖北经济学院汉语国际推广中华饮食文化培训基地是国家汉办授权的国内唯一一所高校中华饮食文化培训基地,来自湖北省内各高校的不少留学生正是在这里学会了第一道楚菜的烹饪。
学院大师们也曾赴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孔子学院进行烹饪交流,开设厨艺课堂,让中华饮食走向世界。
2018年,湖北省颁布《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将楚菜誉为“湖北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湖北经济学院主理编撰《中国楚菜大典》将在今年出版发行。“提升楚菜品牌,传承楚菜文化,荆楚大地的每位厨师都义不容辞。”为编撰《中国楚菜大典》,卢永良每天早晨8点就到工作室研读楚菜历史文献,办公桌上摞着数十本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研究心得。余明社为拍摄菜品图,常常凌晨出发,蹲点七八个小时,就为拍出刚刚冒出嫩芽的食材。为研制创新菜品,邹志平将同样的食材用不同质地、不同烹饪方法、不同比例搭配制作,每次要做不下20道创意鲜美的菜品。
《中国楚菜大典》正推动楚菜走出荆楚走向世界。邹志平近年来受邀到法国、意大利、德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展示制作楚菜。2016年,邹志平随国家领导人参加中法高级别人文机制交流会。在斯特拉斯堡、贝桑松制作“中华非遗美食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餐国际推广突出贡献奖”。
走出国门的美食,并不止步于交流展示。湖北经济学院03级学生王超,在校时曾参与学校“8+1”合作项目赴法国留学,成为湖北经济学院第一批走出国门交流学习的学生。2007年他又远赴法国留学并开始担任法国餐厅高级厨师。目前,他已通过技术入股方式成为两家华人餐厅的合伙人,让中餐在异国他乡广泛流传。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