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6日 星期日

    山西汾阳贾家庄:一个满是奋斗故事的乡村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6日 04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在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采访时,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当了4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邢利民告诉记者,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贾家庄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史。他说:“贾家庄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长满奋斗的故事,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奋斗者,为建设自己的美丽幸福家园而奋斗。”

    三代人的奋斗史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在贾家庄村史展览馆,村妇联主任张宏岩指着满屋的奖牌奖杯,自豪地说:“一个村庄能拿到的全国性荣誉,我们贾家庄都拿过。”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贾家庄是汾阳县有名的穷村子,张宏岩说:“那时候村里有三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打光棍的多。”这也难怪,当时贾家庄全村4083亩土地中有2800多亩盐碱地,处处是“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的窘状。

        1952年,贾家庄办起了汾阳县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创下了粮食总产历史新纪录。1954年,贾家庄人创造性地采用“开渠截流、浅浇洗碱、增施肥料”等方法,打起了一场决定全村命运的“治水改碱”硬仗。到1956年时,贾家庄平均亩产达到816斤,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1976年8月,年仅26岁的邢利民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成为村里第二代领头人。全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了多年集体经济路子的贾家庄该怎么做?面对巨大的压力和责任,邢利民找到曾长期住在村里体验生活的作家马烽商量。

        “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刀切,或者切一刀。”马烽的话让邢利民打定了主意。回到村里,连续三天三夜的大讨论,让贾家庄人达成共识: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为主,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土地经营管理办法。“三田到户”是指每人2分自留地,1分饲料地,6分口粮地,按人计算,承包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一集中”是指责任田2148亩,连片集中,按劳动力能力承包。“五统一”是指集体统一机耕、统一调种、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

        之后几年,随着农村经济不断搞活,贾家庄的村办企业开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到20多家。1997年3月,村里的特种水泥厂竣工投产,产能从最初的年产10万吨逐步发展到年产50万吨,到2015年累计为村集体创造近5亿元的财富。

        2016年,贾家庄领头人的接力棒交到了邢万里手中。接任村党委书记前,邢万里已领衔成立了贾家庄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逐步将村里的生态园、文体广场、商贸街以及农业观光带、花园企业等旅游资源优化整合,走上了一条以旅游业为牵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贾家庄成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个乡村的文化传承

        好多人可能没看过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但绝不会没有听过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拍摄于1959年的这部经典老电影,讲述的就是贾家庄村一群年轻人治水改碱,改变家乡穷困面貌的故事。

        在贾家庄村史馆前的广场上,记者遇到了电影中主人公高占武的原型——今年已91岁高龄的武士雄老人。他是贾家庄村70年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老人对把自己写进书里的作家马烽记忆深刻:“白天他和我们吃一锅饭,干一样活,到了晚上,点上麻油灯和我们聊天。聊完我们都睡了,他开始写。”

        为人民秉笔而书,人民为他树碑立传。如今的贾家庄不仅建设了马烽纪念馆,还建设了贾家庄作家村。“建作家村是贾家庄人的心愿,为的是报答作家们给这块土地带来的精神滋养。”邢万里说,希望作家村的建成,能让贾家庄与作家们再续前缘,实现文化的传承。

        事实上,邢万里传承文化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从汾阳走出的导演贾樟柯不仅多次来村里取景拍摄电影,还利用水泥厂关停后废弃的车间仓库,建设贾樟柯艺术中心和种子影院,为的就是在乡村种下一粒文学和电影的种子。今年5月,贾樟柯艺术中心发起的首届吕梁文学季在贾家庄举行。

        一周时间,莫言、余华、苏童、阿来、格非、西川、欧阳江河……40余位当代中国文坛顶尖作家相聚贾家庄,围绕“从乡村出发的写作”讲写作、谈感悟。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是这次最年轻的作家,在北京长大的他与乡村接触不多,参加文学季,他感触很深:“既然乡村发生了变化,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那文学的主题是不是也会变化?年轻作家更有这方面的敏感。”

    新时代的“幸福接力”

        63岁的任春花如今是贾家庄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18·18恒记展览馆”的讲解员,之前她在水泥厂当了18年保管员。“每天面对四面八方的游客,特别开心。”任春花说,特别喜欢和珍惜现在的这份工作。

        回想2015年关停水泥厂时,邢利民感慨颇多。村里的企业是全村人的心头肉,停产不仅意味着集体资产减少,不少村民也将失去收入。但面对产能过剩和环境保护的新形势,邢利民还是下定关停的决心,并承诺“停窑不下岗,收入不会减,就地转化劳动力”。王红霞1991年嫁到贾家庄,1997年进入水泥厂。企业停产后,她来到贾街管委会,收入也从1500元涨到了2600元。

        水泥厂只是贾家庄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邢利民就提出“生态绿色环保新型产业”,把占地200多亩的旧砖场建成了山清水秀的生态大观园。2008年,贾家庄带头推倒了年产30万吨焦炭的机焦炉,转型上马了混凝土搅拌厂和新酒厂。2009年起,先后又建起四星级的裕和花园酒店、村史展览馆、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等文化旅游项目,为贾家庄第三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59岁的郭俊烈,在贾街开了一家地方小吃“拿糕”店,他的从业经历同样见证了贾家庄的发展历程。从村集体企业工人到旅游区服务人员,他始终为村集体默默工作着。随着景区人气高涨,他照管的小吃店收入也越来越多,高峰期日收入超过3000元。

        如今,贾家庄村是全国闻名的幸福村,先后为村民建起了幸福苑小区10幢五层居民住宅楼;实施了打井饮水工程、高压线路低压电网改造工程;拓宽了腾飞路、富民路、青年路3条文明街;改扩建了中心小学、幼儿园;建起了益智图书苑、卫生院、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去年天然气进村入户,今年将实现集中供暖……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