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5日 星期六

    留守苏区铸就忠诚担当

    作者:本报记者 王清彬 徐丹鹿 靳昊 孙晶晶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5日 03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共产党万岁!”1935年6月13日,中共瑞西县委书记马德明英勇就义前高呼。

        84年后的6月12日,阴雨绵绵,在于都县宽田乡上堡村狮石岩篾丝洞山脚下,一座红石砌成的革命烈士墓矗立在雨中,诉说着马德明革命的一生。

        马德明,于都县宽田乡上堡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创建革命武装上堡赤卫大队,任大队长。之后相继担任于(都)瑞(金)会(昌)边区赤卫队副大队长、大队长,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宽田区委书记,西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西江县委书记。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准备战略转移进行长征,马德明临危受命,留守苏区,担任中共瑞西县委书记兼县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

        1934年11月底,中央苏区大部分被侵占,瑞西县成为孤岛。由于孤立无援,瑞西县不久也被敌军占领,马德明和大儿子马伯泩率领数百人从上堡村出发,往汀瑞边界转移。

        1935年5月,为掩护战友突围,在与敌人的搏斗中,马德明父子受伤被俘。

        1935年6月13日一早,敌人因贪财,想找到马德明谎称的金银藏匿之处,便将遍体鳞伤的马德明捆绑在一张竹椅上,抬回上堡村篾丝洞。此时,马德明趁敌人不注意,高呼一声:“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了悬崖。

        “马德明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忠诚与担当。”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党支部书记管冬梅说。

        在赣南,像马德明一样临危受命留守苏区、英勇就义的还有很多。

        6月13日下午,记者到达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时,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当地群众为纪念“井塘汇演”修建的戏台上。

        “井塘汇演”是1935年元宵节前后,为激发苏区军民斗志,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瞿秋白等留在中央苏区的中共领导人在井塘村举办的一场文艺演出。中央苏区的这最后一次文艺汇演吸引了中央分局领导同近万名群众前来观看。

        刘伯坚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刘伯坚是谁?

        叶剑英曾这样描绘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为自己送行的壮烈场面和动人情景:“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留苏学生旅莫党支部书记。1926年9月回国,被派往冯玉祥西北国民革命军任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

        与叶剑英告别的1934年10月,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于都河一别后,中央苏区形势急剧恶化。

        看完“井塘汇演”后不久,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

        牺牲前,他在监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脍炙人口的诗篇《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作。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跨上囚车时,面向围观群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大余县城附近的金莲山下英勇就义,时年40岁。

        临危受命,威武不屈,就义前高呼“共产党万岁”,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马德明、刘伯坚等留守苏区的革命干部用鲜血铸就了忠诚的丰碑,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

        (本报赣州6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王清彬 徐丹鹿 靳昊 孙晶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