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古代先哲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直观地表达他们对世界本体的看法。换言之,如此繁茂的大千世界,成物成人,从根本上是由什么所组成的?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把握它吗?其回答就是,这五种元素是构成世界的根本所在。这样的认识虽然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朴素的世界观,但从不同事物中抽取出五种元素,并且认为这样五种元素是世界的本源,这已经是一种对于世界的宏观抽象的哲学观了。这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家,他们都是以自然界的某种元素来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如泰勒斯以“水”来解释万物的本源,认为水是世界万物最原始的元素,水生成万物。中国古代哲学家则在“五行”本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邹衍提出“五行相生”的学说,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五行相生”。五行相生,并非仅仅指五行本身的相生,而是指万物都内在包含着这样一种相生的最基本原理。中国古代的五行相生说,比起泰勒斯的水生万物更为复杂而形象,对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有着更为直观的看法,也更有解释的合理性。“五行相生”所表明的是,整个世界处于一种生生不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类似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万物演化论。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整个世界是由火变成水,又由水变成土,而土又还原变为水和火。在他看来,万物变成火,火变成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整个世界是处于变化流转之中。不过,赫拉克利特的主张与中国五行学说的不同在于,他强调火是更为根本的原始基质,中国五行学说则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都看成是世界最基本的元素,而不把其中某一种看成是比其他元素更为根本。另外,中国五行学说与赫拉克利特万物演化论的不同在于,赫拉克利特注重的是变化,而中国五行学说注重的是“生生”。在五行学说看来,整个世界生生不已,并且,五行相生,是说五行并非相克,而是共同繁荣、相生不已,进而形成了这个世界的兴盛。
生生不已的生命共生现象是中国哲学对于整个世界的本质把握。在《周易·系辞下传》中,对于宇宙生命有一高度的概括,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宇宙)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不息。“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与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乾指天,坤指地,在《周易》看来,无论是天地的哪种形态,都是一种生命现象。两种动静的存在状态,都是伟大而宽广的生命状态。老子也是在生命意义上理解宇宙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家哲学中,道为宇宙的本源,道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就是“生生”的关系。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与五行学说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认为万物具有阴阳二重性,并且,正是因为阴阳交融,才使得万物生生不已。“一”为道本身或释为“太极”,“二”为“阴阳”,万物都为阴阳所共生,而阴阳对立的双方所产生的事物,即为“三”,“冲气以为和”,即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交融而产生新事物。“三生万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阴阳和合而生万物。因此,无论是《周易》《道德经》,还是五行学说,虽然各自对于宇宙生命的特点把握不同,但都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相互交融、发展变化的繁荣兴盛的世界。五行学说以五行相生,而《周易》则以八卦取象来反映这个活泼的生命世界。《周易》取象天地万物而成八卦,八卦分别代表自然界中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八个物象,八卦互相错综重叠,演生为六十四重卦,而“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八个卦象代表着天地万物刚柔激荡,从而形成一个洋溢着生命的大世界。如果说,五行学说中的五行是世界的本源或本体,那么八卦中的八个卦象就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外在表征。
二
五行相生和八卦相荡,都表明生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就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来看,生命和生命的大化流行,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创造。在五行学说看来,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和生命创造的世界。世界的奇迹在于生命,更在于生命的创造。就道家哲学而言,生命的创造在于从无中生有,而就五行学说来看,世界的要素就是生命的要素,世界的要素就是生命创造的要素。如同赫拉克利特所认识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生命之火永远不停息地创造生化的过程。
那么,人类在这个生命创造的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五行学说把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打成一片,所看到的不是别的,就是生机一片。就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我们需放在中国哲学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就中国哲学而言,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类生命来自于自然生命或宇宙生命,从而是宇宙生命整体中的一部分。中国哲学对于人类的起源,不借助于神学,不认为人是神的造物,而是得自于自然,来自于自然生命的生命。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人三才,即人与天地一样广大而高贵,人是天地间最宝贵的创造物。《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一说法是从有机生命的意义上立论,在荀子看来,有机生命与无机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有机生命中,人是最有价值的生命存在。这一说法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生命论并不矛盾,只不过荀子将有机生命与无机物进行了区分。但从更广大的宇宙背景意义上看,中国哲学是承认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大化流行的生命世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说法说明,宇宙中的无机生命与有机生命是有内在关联的。在整个宇宙生命体系中,有着价值层次上的区分,人是这一宇宙生命体系中层级最高的价值。故而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在周敦颐看来,太极之外,还有一极,即“人极”。人极是与太极同层次的最高概念,人极的形象代表就是圣人,圣人是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最高人格代表。生命造化在人极中得到了最高的体现。
三
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已。这个生命世界的兴盛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宇宙生命实在是不同生命的要素或元素和合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的史伯就阐明了这个深刻的哲理。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物,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史伯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以和合说来解释五行说的人。邹衍的五行相生仅仅是从五行的相互关系意义上提出了相生相融的问题,但史伯则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五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关系是“和”而不是“同”。所谓“同”,指的是性质相同,所谓“和”,指的是在保持差别的前提下的共存。如果将不同性质的元素强行变成同一性质的东西,从而抹去该元素本身的特性,变成没有差别的同一物,那么,事物的生命性也就消灭了。五行的生命创造过程表明,正是由于所有宇宙生命的元素都在本体意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并且相互融合,从而创生万物,因而,“和实生物”。《中庸》中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仅仅是从根本上看,宇宙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融合创生万物,而且无论从哪一个存在物看,都是不同要素相互融合才创生的,或才有其事物存在的。就史伯的“和实生物”的命题来看,五行关系并非是矛盾关系,而是差别统一关系。以往的哲学认为,阴阳五行不同要素之间是一种矛盾关系,而如果是一种矛盾关系,那么就意味着相互之间是一种冲突或对抗的关系,冲突或对抗的结果也就必然是一方克服一方或消灭一方。但是,史伯正确认识到,五行之间并非是要将自己的特性磨灭掉,而恰恰需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特性,并且在保持自己的特性前提下拥抱对方,参与到宇宙生命的创造过程之中,使这个世界得以兴盛与繁荣。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生命创造和生命兴盛的前提。万千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恰恰是无限多样性的存在共同参与创造的结果。只有人类不同文明都带着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不同文明、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大同。
(作者:龚群,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