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

    陕西省长安区书写新的创业史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杨丹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9日 01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背靠神禾塬,面向滈河滩,而滈河滩就是作家柳青《创业史》里的“蛤蟆滩”。在神禾塬畔向南放眼望去,塬、川、河、山景色相融,树木繁茂的蛤蟆滩风景秀丽。在这里,柳青一住14年,与当地群众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采撷身边故事,创作了“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创业史》,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艰辛。如今,蛤蟆滩大变样,皇甫村乃至整个长安区,也有了新的“主人公”,讲述着新故事,书写着新的创业史。

    有风景有前景

        4月21日,在皇甫村的村道上,几名唠嗑的老人看见村委会主任李波,直接拉着他就说:“波波,这个亭子建在坡底下不好。亭子要建在坡上边,人站在亭子里,可以一眼望到蛤蟆滩。”看着几位老人满脸憧憬,李波想了想,能在凉亭里眺望蛤蟆滩的秀丽景色,既能实现亭子的使用价值,也同样能达到美化的景观效果。“对,就听俺伯的,建到坡上头。”李波回答。

        在皇甫村,已经46岁李波算不上年轻,但是村里年长的乡亲还是像他小时候那样,喊他“波波”。“没架子,人谦虚,给说个啥,能听进去。”老人们的夸赞很直白。

        “村里的景观打造,都是听取长辈们的意见。”李波说,听取老人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保持乡村原有风貌很有帮助。

        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将皇甫村的风景变成“钱景”。李波介绍,按照“尊重自然美,彰显现代美”的原则,今年村干部带领党员群众投入到村容村貌整治中,在景观打造中减少“水泥味”、增加“泥土气”,努力让皇甫村的美丽景色转化为“美丽经济”。

        “柳青能融入人民,在群众中学习,咱作为皇甫村人,更应该以柳青为榜样,放下身段听取群众意见。”李波说,下一步他们还要带动大家发展民宿旅游项目,修建特色民俗园、风情民俗街区,再现王曲照相馆、彩霞餐馆等《创业史》经典场景,吸引游客来这里休闲、住宿、购物,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让皇甫村的群众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挣钱,过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出门就是上班

        董婷是西安市长安区住建部门安全科的一名普通干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单位和工地,检查施工安全,做好现场记录,上下班途中她都会在车上听歌放松一下,但是从今年开始,她找到了比听歌更有意义的事情。

        4月10日,忙完工作的董婷开车回家,突然感觉车身向下一沉,她赶紧靠边停车,下来查看,原来路中间出现一处5平方米大的凹陷。“当时凹陷还不太严重,如果继续被过往车辆碾压,情况肯定会更糟。”发现问题的董婷赶紧拍照,并立即上传到工作群,不到5分钟,市政工作人员就回复“收到”。

        当天晚上市政人员连夜围挡,排查问题,修复引起凹陷的漏水管道,平整路面……第二天中午2点,路面即恢复平整。

        上班,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了问题,会被及时发现,发现了问题,会有人第一时间解决。如今在长安区,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当起了“出门就上班”的实践者。

        在杜曲街道,党员干部在下村、巡查、上下班、双休日和节假日期间,都会格外留心,如果发现人居环境、大气治理、扫黑除恶、安全生产、河道污染等方面问题,都要随手“拍”,并第一时间上传照片至工作群。他们还会积极主动和群众唠嗑,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听到的问题第一时间梳理总结,反馈至工作群。

        通过“看、拍、听”三种方式,党员干部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事后解决向事前发现转变,干部的作风得到历练,各项事业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为党和政府点赞。

        “柳青把群众事情记心间,努力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我们党员要勇当先锋,出门就上班。”董婷认真地说。

        在长安区,一场学柳青、转作风的改革实践,在这些小事当中得到生动展示。

    带领村民建花园

        “来,进屋里坐。”在王莽街道韦兆南村,老人王玉翠看到记者透过花墙,盯着她家院子里的景致看得挪不开脚,忙招呼大家进屋坐坐。

        院子里的景色错落有致。墙根下高低不同的彩叶树围着弯弯曲曲的石子路,庭院假山上还有流水。王玉翠说,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晨练,从自家门口一直走到村口,就像在花园里穿行。

        “长久的好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韦兆南村党支部书记金团利介绍,去年的“清洁乡村”行动让大家看到变化,整洁的环境成为每一个村民的生活福利。今年,长安区全面推进的“花园乡村”建设,是对“清洁乡村”的再提升,广大干部群众都主动参与,一起动手美化村容村貌,营造出“干部带头做表率,发动群众广参与”的氛围。如今,韦兆南村像王玉翠家一样的美丽庭院就有30多家。

        “柳青一个大作家都能跟群众同吃同劳动,咱是群众选出来的公仆,更要干在前,吃苦在前,带领大家把花园乡村建起来,让生活富起来。”现在村里成立了盆景合作社,承包了村民30多亩地,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上万元,是韦兆南村产业致富的新希望。

    故事背后的故事

        2018年12月,长安区在全区领导干部中开展“学柳青、改作风、换脑子”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柳青接地气、能跟老百姓融在一起的创业精神,学习柳青深入群众、扎根人民的为民情怀,强化群众观念,树立务实作风,提振发展精气神,努力实现长安振兴。

        “柳青精神是长安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好柳青精神,就要从改作风、换脑子做起,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真真正正为全区百万人民做实事、做好事。”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说。

        为深度挖掘新时代柳青精神,重温《创业史》时代新内涵,去年以来,长安区全面启动实施“柳青精神传承工程”,策划开展16项主题活动,全力打造党员干部学习柳青精神、加强党性锻炼的大学校,构建社会各界纪念缅怀柳青、传承弘扬柳青精神的大平台。

        “当前我们已经形成集文学馆、柳青广场、柳青墓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柳青精神实践传承阵地平台。”长安区区长李娴在采访中说,16项主题活动的逐步开展,将让柳青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

        很多党员干部表示,在学习柳青精神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精神食粮和人生感悟,他们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为实现长安区“三三三”战略(建设“三园”、创建“三区”、建成“三都”)凝聚磅礴动力,为叫响“千年古都 美好长安”品牌,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杨丹)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