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8日 星期六

    专家点评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

    营造奋斗情境 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本报记者 陈鹏 靳晓燕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8日 07版)

        高考作文引导着语文教育,也聚合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6月7日11时30分,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几乎在同一时间,各地高考作文题陆续出现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今年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本报邀请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第一时间作出点评。

    点评人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茂全(兰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严寅贤(北京一零一中学特级教师)

        管然荣(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汪锋:全国Ⅰ卷涉及的考生量最大,其正向引导作用是应有之义。今年的命题把写作主题明确限定为“劳动”,意在重申这一基础概念的重大意义,同时呼应了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呼唤。从考生的备考实际看,如果平时只是着眼于宏大的家国情怀类的抒情议论训练,则对这一熟悉而陌生的命题显得不适应。需要注意的是,几乎在所有的认知领域,最基础的概念都是最难阐释的。或许命题者已然意识到这一问题,不仅明确给出了写演讲稿的文体限制以及本校同学的写作对象,还给出了明确的表达主旨:“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甚至还给出了演讲稿的结构模式,先讲认识与思考,再谈希望与建议。如此明确的高规定性,实际上是在2018年的基础上又有加强。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阅卷工作。在这样的框架之下,集中突出的就是考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题干中给出了一些对劳动的说法,有狭义的理解,将劳动仅限于体力劳动,也有故意将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点,甚至将人工智能和劳动并置,这些自然是给考生提供了反面素材,但如何将之厘清则很见思辨功力。如果考生只是一味煽情或者讲讲小故事,而不能就这些认识提出自己的分析,则获得高分的可能性不大。

    ■全国Ⅱ卷:家国情怀

        ◎严寅贤:全国Ⅱ卷作文题凸显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挑战有二:一是考生须对不同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否则难以驾驭全文写作;二是考生要以当事人的身份,要有源于心底的家国情怀,真心写出对国家、社会、民族和历史的热爱、希望与憧憬等,否则很可能行文流于空乏。其实,这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警示作用也十分鲜明。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的假大空可谓积重难返。一味追求与其年龄、阅历不符的语言高大上,写游离于主体生命之外的空心作文现象,亟待纠正。和全国Ⅰ卷作文题相同的是,全国Ⅱ卷作文题对体裁要求同样明确,即考查应用文写作。考生可任选演讲词、书信或读后感完成作文。近些年来,中学作文教学文体淡化现象日趋明显,全国卷适时匡正,很有必要。

    ■全国Ⅲ卷:漫画作文“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郭茂全: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的作文是“漫画作文”,题中的漫画呈现了一位爱岗敬业、爱生乐教的教师形象,考题聚焦于当前教育领域的“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新时代热点话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贴近现实,贴近考生,便于每一位考生在写人、状景、叙事、抒情、论说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素材与情感积累,也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如果是记叙文的写作,考生一般会关注教师品德、师生交往,写作中尤其要重视写作视角、构思立意与语言表达,否则很难写出新意。考生要紧密联系材料提供内容,不能直接套用相关作文。议论文的写作则要视野开阔,关注身边的敬业爱岗的教师代表,还要关注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教师品德与人才培养,重视身边事例与典型事例的结合。漫画中的“提示语”应成为考生重点关注的内容,写作中可结合个人的高中生活等校园生活,但应以师德为主旨,所举事例也可拓展到自己熟悉的高中校园之外,事例的选取不能狭窄单一。

    ■北京卷:“文明的韧性”或“2019的色彩”

        ◎管然荣:今年北京高考大作文依然采用“二选一”的形式:议论文和记叙文,一个侧重理性,一个侧重感性。“文明的韧性”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其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题目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加以多维度联想思考。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让不同层次的考生能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

        “2019的色彩”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19年的感受和认识。2019年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题目引导考生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以一种家国情怀,思考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题目要求考生将这种思考赋予一种色彩:可以是代表收获与辉煌的金黄色,可以是代表热烈与激情的鲜红色,可以是代表希望与繁荣的绿色,可以是代表高尚与宏远的蓝色……考生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写抒情散文,给形象思维能力强、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

    ■天津卷:国家的前途

        ◎管然荣:今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的命题传统,直面社会现实,着意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心灵世界的成长,倡导积极健康的家国情怀。作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3位仁人志士的名言构成的材料,形成一个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的言说情境;分别表达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个人对国家责任担当。该作文试题积极倡导了家国情怀、民族的责任,献身人类历史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考生从祖国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谈一谈个人成长问题,在家国情怀中将大小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命题富有鲜明的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从审题的角度看,不难为考生,富有命题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如何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在与时俱进中发扬光大;如何帮助学生及时建立起适应生活的新需要的写作意识,这不仅是高考作文命题鲜明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恒久坚守的人文主题。

    ■上海卷:中国味

        ◎汪锋:上海考题延续以往的生活启示型风格,与以往的考题相比,还是略有变化,思考的方向性上比以往更为明确,在思想的容纳度上则由于明确而收紧了不少。考题以音乐为喻,引导考生集中探讨见多识广与发现自我的辩证关系,切中当前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当我们的青年面对歧异浩瀚的文化多样性之时,如何能不迷失自我,又能坦然接纳他者,实在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考生的表达重点或许要落在自己在对比中逐渐发生的认知变迁上,即,要有接触之前的旧认知与接触多样性后的新认知,而且这一新旧转化要符合情理,能打动人,则为上佳之作。这个考题的思维难度并不高,在比较中看中国,从世界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基本已经成为常识。难就难在表达上,如何结合考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巧妙的角度来阐述这一常见的道理,让读者点头认同,还不觉得老生常谈,别有兴味,很能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这也是材料题常见的风格,如果在限制性上有能力梯度考察的设置,或许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又不束缚,这是我们对此类作文题的期许。

    ■江苏卷: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

        ◎严寅贤: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一改以往高考命题作文老面孔——2019江苏高考作文题型令人耳目一新。主题鲜明,内涵深邃,体现传统文化精髓,是江苏题的亮点之一。“物各有性”,此之谓坚守、本质与初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为物各有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大丈夫风范。“五味调和”“共存共生”则彰显中华民族坚守海纳百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精神。寥寥数语,字字珠玑,“秒显”民族文化之璀璨。观点鲜明是江苏卷亮点之二。明在“物各有性”和“共存共生”,明在既坚守民族文化又接纳文化的多样性。此类命题将有效规避考生的宿构和套作。立意开阔,江苏卷亮点之三。区区几十个字,却给考生提供了极开阔的立意空间。考生既可以从宏观国际关系高谈阔论文化互鉴,也可以就微观人际关系娓娓道来,亦可中观,就企业、团队之间关系谈自己的看法,既坚守自己,又包容借鉴他人。此类作文题目对考生的挑战是:关注社会、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浙江卷:作家与读者

        ◎郭茂全: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题给出材料,让考生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来写作。因题目中所述作家生活并不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内容,使得审题难度有所增加,也更具开放性。

        作文题目考查考生的辩证思考能力与想象力。考生在针对“作家中心”的观点与“读者中心”的观点既要说明其现实表现,分析其内在理据,还要分析两种观点的偏颇之处。考生在分析中要有辩证思维,同时所述事例要充分,评判要尽可能全面,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追求中,作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创作优秀的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读者多样需求。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一方面要“想象”自己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还要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作品”,在此基础上论述对待“读者”的看法,以及对待“生活”的正确观念。

        考题要求考生作深入而广阔的文学思考与社会思考,要在作家、作品、读者、生活等要素中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思考新时代青年人如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思考在艺术创作与社会生产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等方面的关系。

        (本报记者陈鹏、靳晓燕、姚晓丹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