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8日 星期二

    人文游学游出素养和情怀

    作者:于鸿雁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8日 14版)

        “我们经历的生活和看到的世界,都和十年前的山水与日月息息相关。”

    ——杨柳青青 北京四中2010届学生

        2016年下半年,北京四中首届人文班学生在学长杨柳青青和邹牧晓的召集与努力下,将他们的高中生活和现在的学习生活状况糅合在一起,制作了一个名为《十年》的视频,以纪念他们考取北京四中十周年。上面的文字是视频最后一个页面的内容。

        “十年前的山水和日月”,不仅包括这些校友当年在北京四中度过的高中校园生活,还有来自他们集体参加过6次人文游学的足迹和回忆。

        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程是学校的一门校本综合实践类课程,也是学校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游学开创于2007年,到现在已持续建设12年,这12年里,这门课程迎来了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迎来了2017年新课标的修订。在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在建设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关注人的发展,就不会被时代抛弃;人文游学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梅贻琦《大学一解》

        北京四中一直将“人文游学”这一名称保留了下来。2007年初冬,我们在想给这门新的特色课程起一个什么名字,恰好读到梅贻琦先生的一段话。梅贻琦先生提到老师和学生就像大鱼和小鱼,老师在前面引导学生,学生们在后面追随,教育效果在濡染观摩之中自然而成。我们从中取了“游学”这两个字。“游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孟子云:“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从游于某人,游事某人,是古代读书人的求学方式。游学作为一种为人为学的优秀传统,理应为后世学子承继。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华文化源头上,“人文”与“天文”相对,更指向文化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和生命。学校教育应当着眼于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刚健奋发的品质,发展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责任感。

        带领学生走出去,走到更广大的时空中,就需要在游学主题、游学安排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否则,便容易成为经过历史文化、综合实践等包装后的走马观花式旅行。

        12年来,北京四中多次实施了“中原”“江南”“西北”“齐鲁”“巴蜀”“闽越”“江西”“两湖”“滇西”等地域的人文游学,并为每一个地域的游学做出了主体定位。如“中原”游学定位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源头及汉唐至北宋优秀文人的精神气度,“江南”游学定位于儒学的南下与承续、宋明志士的风骨,“滇西”游学定位于回顾抗战历史,敬祭民族英雄。

        人文游学绝不能简单成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对中学生来说,行走的意义在更大程度上是对阅读的印证。或者说,是因为我们在阅读中产生了向往之情,才有了游学的可能,正如杜甫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所表达的那份情思和心绪。因而,前期的阅读和铺垫是非常必要的游学功课。

        “自己一直在想,和这样一群人相遇究竟带给我什么。今天我忽然明白了,那是一种优秀的习惯。“快乐地骄傲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喜欢这短短的几个字,只是觉得听到它就有一种冲动,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想所谓快乐,就是过程一种乐在其中的满足;所谓骄傲,就是对自己所做的充满自信和坚定。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我就是这样快乐并骄傲着。”

    ——郑可欣 北京四中2016届学生

        将学生带出去游历,可以让教师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的青年人,而非仅仅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课后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得到一个分数的学生。人文游学在真实的教育情境里,给学生真实的教育任务,为学生搭建真实的成长平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需要经营的是文化现场。将人人可去游玩的地方,或不参加人文游学便极少有机缘前往的地方,搭建为人文课堂,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将普通的一方时空转化为心灵启悟、精神成长的体验场,这是人文游学与一般旅行最为本质的不同。

        一般而言,人文游学需要结合相关主题、现实条件、学生创意、氛围要求等,在具体地点策划各具特色的人文创意活动,形成不同的文化现场,如祭拜先贤类、益智博学类、“附庸风雅”类、采风访谈类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化现场中,庄重肃穆的是祭拜先贤,现场氛围常常能够直击人心;最生动多元的,是益智博学类和“附庸风雅”类;最能够参与当代生活的,是采风访谈类。

        “我们一直都在关注这世界给予了我们什么,一直在追寻着先人的脚步,想要感受历史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但或许并不该如此,并不该仅仅如此。从我们的角度,这帮年轻人,总也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李超颖 北京四中2019届学生

        以上这些文字只是12年来历次人文游学之中学生游学日志的代表,这些日志和小组活动并列在一起,成为人文游学课程表现性评价的重要考量点。而字里行间表达出的真诚、温暖、光亮,更成为北京四中人文教育工作室持久努力耕耘课程试验田的动力来源。

        (作者:于鸿雁,系北京四中高级教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