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杨舒从10日召开的中国地震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建设,位置横跨我国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份、总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已完成科学设计,并引入在研项目60个。作为我国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它是世界首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场,也是国际上现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将有力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和灾害防治。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介绍,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口高度聚集,人民对地震安全和防灾减灾有了更高需求。然而,人类对地震科学的认识仍很有限,亟待通过实地观测将复杂的地震孕育、发生和致灾的过程研究透彻,这既需要室内的研究,更需要野外的观测和验证。此前,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已相继建设了地震科学实验场,在充分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由此正式开建。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位于东经97.5°~105.5°、北纬21°~32°之间的国境内,范围上北至四川、甘肃交界,南至云南南部,总面积约为78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烈变形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活跃,且已有长期的地震观测资料积累,是借助天然发生的各类地震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