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北欧国家点赞中国对北极的贡献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智勇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9日 12版)

        第11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会场。张智勇摄/光明图片

        5月6至7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丹麦、冰岛等8个北极国家、6个原住民族和13个观察员国代表聚首芬兰的“第二首都”——罗瓦涅米举行第11届北极理事会部长会议,商讨北极的未来。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美国固执反对提及应对气候变化,本届会议没能发表共同宣言,这是北极理事会23年历史上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991年,在芬兰的推动下,北极八国在罗瓦涅米签署了《北极环境保护宣言》,北极治理重要国际机构——北极理事会走上历史舞台。28年后,北极的影响力及其面临的问题已远超北极国家和区域的范畴,尤其在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上,在环保和气候变化议题迫切度不断上升的今天,北极治理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共同面对挑战。

        当前,北极自然环境正经历快速变化。过去30多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近10年间,北极气候变暖速度更是上升至其他地区的两倍。据科学家预测,北极海域可能在本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北极冰雪融化不仅导致北极自然环境变化,而且可能引发气候变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现象增多、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全球性问题。

        然而,担任本届北极理事会主席国的芬兰在推动成员国共同应对气变问题时遇到了困难。芬兰政府代表团成员、北极理事会社会、经济和文化专家组联合主席、拉普兰大学北极中心主任蒂莫·科伊武罗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碳排放是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约20%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冰雪覆盖的减少都源自碳排放。在2017年5月芬兰开始就任轮值主席国时,北极八国的外长们承诺,在2013年的基础上,到2025年各国将碳排放总量减少25%~33%,这对减缓北极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在芬兰任主席国的第一年,这项工作进展尚算顺利,但后来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重视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甚至推动在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开采石油,导致近来美国在兑现减少碳排放方面不但没有推进,反而有所退步。

        在芬兰卸任轮值主席国的今天,由于美国强烈反对在宣言中提及气候变化,甚至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字眼都不接受,最后导致联合宣言流产。这让其他北极国家以及当地社区代表非常失望。科伊武罗瓦对记者表示,担心美国将来会逐步把气候变化内容从北极理事会中剥离,这将使北极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变得异常艰难。

        由于引起北极气候变化的因素超越了本地区,芬兰还聚焦与非北极国家的合作,寻找共同解决方案。用芬兰北极事务大使阿利克斯·哈肯宁的话说,就是要“把北极事务纳入全球框架”。在美国表现消极的情况下,芬兰、挪威和冰岛等其他北欧北极国家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作为表示赞赏与期待。

        科伊武罗瓦和挪威特罗姆瑟大学教授兰马克等人在今年2月发布的芬兰政府课题《中国在北极》研究报告中指出,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若干政策立场,包括保护北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方坚定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多年来一直以实际行动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推动“应对北极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重要的是,白皮书的发布表明,中国充分认识到北极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和人民的影响,并且认识到低碳经济对目前进行的结构性经济改革的重要意义,这将为中国未来在气候变化的行动注入强劲动力。

        科伊武罗瓦称,早在2013年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之前,中国实质上已经开展观察员的工作很多年了。通过中国的参与,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冰岛驻华大使古士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北极合作涉及气候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卓越领导力,北京日益好转的空气就是中国注重气候变化的最好佐证。

    科研推动环境保护

        《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指出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坚持科研先导,强调保护环境、主张合理利用、倡导依法治理和国际合作,并致力于维护和平、安全、稳定的北极秩序。北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探索和认知北极是中国北极活动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中国支持和鼓励北极科研活动,不断加大北极科研投入的力度,支持构建现代化的北极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北极科研能力和水平。

        2017年5月芬兰接替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时,芬兰议长玛丽亚·洛赫拉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需要可持续发展,欢迎中国参与对北极地区环境和生物生存条件等领域的研究。

        1996年,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中国的北极科研活动日趋活跃。从1999年起,中国以“雪龙”号科考船为平台,成功进行了多次北极科学考察。2004年,中国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中国北极黄河站”。2018年3月28日,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船厂入坞,进行船体组装。相比“雪龙”船,新建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极大提升了在水体和海底的探测能力,成为我国认识极地、利用极地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支撑。2018年,由中国和冰岛共同筹建的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除黄河站之外又一个综合研究基地。中国在北极地区已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和地质等多学科观测体系。扎实的科研活动,为保护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打下坚实基础。芬兰,挪威、冰岛、俄罗斯等北极国家期待着与中国开展进一步的北极科研合作。

        以科研为先导,中国在北极环境保护的其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北极是全球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重要分布区域,中国重视北极生物多样性保护。科伊武罗瓦等人在《中国在北极》报告中指出,中国参与北极理事会工作,很突出的是对北极动植物保护工作组“北极迁徙鸟类”倡议的长期投入。由于许多北极鸟类每年要在北极繁殖地和低纬度越冬地或停歇地之间往返,途经国家之间的合作对迁徙鸟类的保护至关重要。中国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关键国家,尤其中国的黄海地区是鸟类迁徙的瓶颈区域,当地人口密集,过去50年该地区对鸟类觅食而言非常重要的潮间带已消失一半,且目前萎缩速度仍在加快。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对其土地复垦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宣布在沿海地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并与北极理事会北极动植物保护工作组在迁徙鸟类保护方面加强合作。2018年年底,“北极迁徙鸟类”倡议第三次研讨会在中国海南召开,19个国家的专家和官员共同探讨了北极候鸟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兰马克还特别指出,中国对北极理事会《北冰洋中部禁渔协议》的支持堪称典范。

    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倡议

        在过去两年间,芬兰在北极理事会工作的另一优先目标以及极具开创性的努力就是引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指导北极理事会的工作。芬兰现已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北极理事会的工作,并将由下一任主席国冰岛继续领导这项工作。中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无疑契合了芬兰及其他北极国家的目标和期待。《中国在北极》报告指出,芬兰等北欧国家赞赏中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决心,以及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努力。该联盟的目标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随着2017年中俄两国共同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北极地区被纳入“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的倡议蓝图,北欧国家对此极为关注并表示欢迎,期待“冰上丝绸之路”为北极地区经济注入发展活力,提升该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在今年1月访华时明确提出,中芬两国将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促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兰马克对本报记者称,挪威也对“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欧北极地区的航运和能源贸易的影响很感兴趣,正在讨论中国参建希尔科内斯等关键港口的铁路线路。冰岛与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合作一直很密切,“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无疑为冰中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曾表示,“在中国和北极圈国家的合作方面,我一直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众所周知,“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航道的开通和使用将大大缩短目前依赖苏伊士运河的亚洲与欧洲间货运航线的距离和时间,并显著降低成本。据估算,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线暨北海航线将北欧与东亚地区连接起来,航行距离比前者缩短40%,燃料消耗减少20%,这对减缓气候变化是利好消息。

        然而,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北极地区科研、航运及资源开发方面合作的逐渐增多,“冰上丝绸之路”项目的有序推进,一些习惯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的美国人士又开始了新的疑虑和担忧。5月6日下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罗瓦涅米召开新闻发布会,在部长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提前“抢镜”,不但对与会各方高度关注的北极气候变化只字未提,反而对中国和俄罗斯进行无端指责,称中国不应该算作“近北极国家”,鼓动北极国家和其他国家抵制中国在北极的基础设施投资。对此,中国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驳斥道,美方对中方北极开发合作进行无端指责,这些言论是毫无根据的。

        美方官员制造的“突发事件”给此次会议及未来的北极合作蒙上了浓重阴影。科伊武罗瓦对本报记者表示,绝大多数北极相关方目前最关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以及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蓬佩奥在此种场合“插播”的发言堪称荒谬,带有浓重的地缘政治利益争夺意味。他说,尽管美国此次发出了明确信号,芬兰等北欧国家与中国在北极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会受到一定压力,但合作仍然会继续,因为北欧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有自己的判断,认可中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立场和作用。

        (本报赫尔辛基5月8日电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张智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