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一路花香走进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舒适的木质休闲排椅上,5位老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不时看向前方一望无际的桃花林,阵阵春风拂过他们挂满笑容的慈祥面庞。
地处豫东平原的西华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全国以及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西华县委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三农”工作,走上粮食生产核心区至美致富同步走的发展路子。
“我先后流转土地600余亩,建成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园,引进优质大桃新品种20多个,产出的鲜桃品相好、口感好,市场供不应求,并通过电商将鲜桃远销上海、北京、广东等地,2018年线上线下交易额已突破200万元,还带动附近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望着络绎不绝前来观赏万亩桃花的游客,裴庄村“桃子哥”和合胜兴奋地介绍说。
西华县把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将工业质量管控体系理念嫁接传统农业生产,全力探索实践过程农业新模式,打造“全国过程农业第一县”品牌,让农民通过农业品牌增收。通过10万亩示范田全面推广聚谷氨酸水溶肥,在原有单纯过程小麦的基础上,推广培育出玉米、大豆、花生等大宗传统农作物以及奉母红薯、黄桥鲜桃、红花苗木、大王庄韭菜、艾岗辣椒、东王营葡萄、田口花生等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品牌。同时,依托大桃、苗木、香瓜等30多个特色农业品牌使每个行政村发展1~2个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出了西华“的哥”、胡辣汤经营、外出承包土地等农民增收的四大劳务品牌,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特色种植、基地带贫、工厂就业、金融扶持、畜牧养殖、胡辣汤经营、电商带动、转移就业、光伏扶贫、乡村保洁等十大增收工程,为农民量身裁衣式地找准致富路子,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了稳定增收。
今年61岁的红花镇龙池头村民宋海军告诉记者,他被村里聘用为保洁员,主要负责村里两条道路和公共厕所附近的卫生保洁。“我已经干了3年了,这个工作的劳动强度也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时间很自由,方便照看家里生病的妻子。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年龄这么大了还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宋海军开心地说。
乡村保洁增收工程是西华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开始,该县在河南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村庭院以内归农民所有、以外空间归全体村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不能用干部帮扶来替代村民打造自身美好家园的义务,农村环境治理七分管理三分建设、不能以单纯强调建设而取代管理”三个标准和遵循,唤醒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走出一条服务群众、锤炼干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乡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县新修道路39.7万平方米,下水道2.2万米,建成农村水冲式厕所1.6万户。
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深入推进脱贫成效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六村共建”,以重塑美丽乡村升级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西华落地生根。文明龙池头、文化思都岗、兴业刘草楼、和谐常村、田园裴庄、红色杜岗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村庄已经成为西华的金色名片。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行走在黄泛区腹心地区的西华县乡村,形式多样的文化墙已成为美丽乡村的一大亮点,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手绘文化墙与绿色的田野交相辉映,呈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我们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定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道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县委书记林鸿嘉如是说。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严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