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4月2日,以“寒食清明溯渊源、文体旅游共发展”为主题的“2019介休绵山清明(寒食)文化体育旅游节”在风景如画的绵山景区开幕。作为其中的重头戏,山西首场10公里景区山地马拉松赛的1000多名选手跑进了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
传说中寒食节因介子推而设,清明节又融合了寒食节;介休因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绵山也因介子推而被称为介山。位于山西中部介休东南20公里处的绵山,横跨三市县,绵延百余里。唐代诗人韦庄曾写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每到清明时节,桃花灿烂,杨柳如烟,百鸟争鸣,流泉飞瀑,山西人总会相约二三好友,到介休、上绵山,追根溯源,回望2600多年前那悲壮一幕,也让寒食清明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带着介子推等一群家臣仓皇出逃。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备尝艰辛,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登上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在分封功臣时,唯独没有介子推。功不言禄、洁身自好的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而非他人之功,遂偕母隐居绵山。
介子推的邻居为其鸣不平,夜悬《龙蛇歌》于城门之上,晋文公看后追悔莫及。为了找到介子推,晋文公做出了一个令他悔恨终生的决定——放火烧山。三天三夜,风急火烈,绵延百里。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陪伴他们的只剩下一棵烧焦的柳树和一首藏于树洞中的血诗。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万千绿枝随风摆舞。晋文公于是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逝者如斯,唐代成为寒食清明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第一次将寒食节编入国家典礼,第一次出现了寒食节放假制度。中唐以后,寒食节开始融入清明节,并逐渐被清明节取代,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题写过介子推、绵山、寒食或清明的不可枚举,仅《全唐诗》中就有寒食清明诗340余首。到元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那里,介子推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原绵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融亮这样概括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唯诚唯信的人生准则”。
许多游客带着对介子推的崇敬,走进绵山,直奔位于介公岭顶部的介公墓。介公墓依山而建,四周松柏环绕,前面有十余通历代帝王和名人拜谒时所题的诗文碑刻。伫立墓前,人们不禁对这位以村(旌介)、山、市、节铭记的千古先贤肃然起敬。
清明的绵山,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人们依然延续着2000多年的历史习俗,“子推蒸饼”“火烧”“清明燕”“蛇盘兔”“贯馅糖”等当地特色寒食名点盛传不衰。人们在聆听历史,拜谒先贤的同时,还可以插柳、荡秋千、放风筝、拔河、蹴鞠、踢毽子,感受历史习俗的丰富多彩,这些都让每年4月举办的清明(寒食)文化节更加韵味深厚、趣味盎然。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道不尽的寒食清明,忘不了的介子推,这是一场历经2600多年的接力赛。从2008年至今,绵山已连续举办12届清明(寒食)文化节,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传承历史、倡导文明、荟萃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内容更加充实、载体也更加丰富,节日论坛、品尝寒食、非遗考察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体育+文化+旅游+文艺”的创新形式,让寒食清明文化源远流长、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杨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