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两会人物】
去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代表当时在现场发言。一年来,学习、调研、走访……刘家奇代表在田间地头履行着职责。
三峡水库工程蓄水后,毗邻江边的睦和村耕地面积缩减了。世代务农的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提出疑问:除了种地之外,老百姓还能靠什么致富?以农为本,因地制宜,就地发展,刘家奇代表从转型升级开始做起了文章。
十几年过去了,刘家奇代表带领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摸索出种植龙眼、柑橘、荔枝等经济作物致富的路子。“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现在的睦和村,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用刘家奇代表的话来说,果树成了睦和村老百姓的“摇钱树”。
回忆富起来的过程,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人,刘家奇代表对此深有感触:“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党支部引领,睦和村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在各方面工作中积极发挥带头作用,逐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配合。“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我们基层村社干部的心头大事。”刘家奇代表这句接地气的话道出了睦和村富起来的秘诀。
村里的环境好了,睦和村摇身变成了网红打卡地。通过调研走访,刘家奇代表又发现了新问题:村里的公厕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公厕建好了,却长期被“铁将军”把着门,外来游客如厕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解决。人员工资、水费、设备维护费……单单一个公厕,一年的运行成本并不低,对于村子来说是个不小的包袱。刘家奇代表建议以财政补助和村里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对未来睦和村的发展,刘家奇代表充满期待:“希望能够迈出可喜的一步,力争当好涪陵区乃至重庆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本报记者 王远方 孙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