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里丹渠的大堤上行走,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恍兮惚兮,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桃花源幽邃封闭,其格局和丹渠不可相提并论。是李白梦游的天姥山吗?丹渠确实有天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不可抗拒的诱惑,然而天姥的“熊咆龙吟”“虎鼓瑟兮鸾回车”,总叫人恂恂不安。丹渠呢,唤醒的是久违归来的温婉与终极抵达的畅惬。
细雨霏霏的天气,这一段大堤像个大智的隐者,迷蒙的四野,看不到村落。遍地的稻菽像鹅黄的绒毯,预示着丰收的景象。大堤是铺了水泥的,宽阔平坦,外侧有很宽的绿化带,高些的有玉兰、海棠、樱花、紫薇,低矮的有鸢尾、月季、连翘,以及叫不出名的花木,上下呼应,左右牵挽,郁郁葱葱,微风细雨里风姿绰约。最令人动情的当然是渠水了!李白曾用“鸭头绿”赞美汉水,那只是他的“遥看”。眼前的丹渠水,是晶莹碧透的翡翠色,波澜层层叠叠,水流浩浩荡荡,这时神往的是携二三好友,驾一叶木兰小舟,顺流而下,载酒吟诗逐鸥,只企望水无尽头时光也无尽头……可笑这是妄想,襄阳的丹渠、长渠,都是重点保护的一级水源地,丝毫容不得人为的污染。行走之际,惊见一只白鹭,对着水面俯冲,只噙一口水,就踅空远去了。接着意外地看到了两个垂钓者。堤内坡是石砌的,垂钓者显然熟悉这里每一处下坡的石阶路,轻易地到了水边。我们颇有眼福,眼看着一个垂钓者站起身来,钓竿弯如弓,钓丝绷如弦,一条大约二斤重的鲤鱼蹦跳着进了鱼笼。这是个性格爽朗的中年汉子,披一件半遮半露的雨衣,一只斗笠撂在脚下,头发被雨淋得一绺绺地散乱着。我们提醒他小心着凉感冒,他回答说没事没事,我喝了酒了!随即向渠中抛了钩饵抱膝静坐。
此地此景,如诗如画,真真是绝佳的人间仙境。谢灵运的富艳典丽,王维的新雅意境,孟浩然的清悠超迈,一应融合在眼前的诗画中了。而那位垂钓的汉子,其乐不逊欧阳修的“醉翁”。还有我们,古典诗词中的不可胜数的“游人”,既是诗画的见证者,也是诗画的构成者。诗画中,山水草木鸥鹭,钓翁与游人,是一个也不能少的。
一个也不能少。这里本不是天然而成,是人力所为。当初的筑建者呢?半个世纪前,鄂西北水源严重匮乏,黄土生烟,庄稼焦枯,人民梦里都是流水淙淙,平时只听饥肠辘辘。1969年,湖北省委与襄阳市委决定修建引丹渠,让丹江口特大型水库的水流贯鄂西北,彻底消除这一带的旱情。五年的时间里,18万襄阳人民忍受饥饿,昼夜不息,劈山凿隧洞,凌空架渡槽,那种吞吐宇宙的场景比李白梦中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更为壮烈和壮丽。五年的奋斗,建成了68公里的总干渠,1800公里的干渠和支渠。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这个千年的灾区,终于华丽转身成为湖北粮棉油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多种经营的丰产区,生态观光的示范区。五十年沧桑变化,18万人中的青年如今已是老人,当年的中老年人则有许多已作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也护花,逝去的人与建渠中牺牲的人,他们从未远行,他们的灵魂栖息在自己的血汗浇筑而成的大堤上,守护着庇佑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寸水寸土,丹渠流淌传输的是他们的灿烂精神的颂诗。这是一条诗歌酿造的大河,那位在灾难面前勇于献身的20岁的女知青,就是这诗中的女神。
即将离别丹渠,丹渠赠我以浓浓的缱绻。真想在这个大堤上寻一块空地,垒一间草舍,容得一席一锅灶即可。一渠星月钓不尽,满坡青翠诗有根,做个潇洒怡性的护渠叟,足可以列入“仙班”了。最后的回眸,垂钓的汉子还在,纳兰容若的话在耳边响起:“君须爱酒能诗,鉴湖无恙,一蓑一笠。”这句诗文,好像是专门为这位汉子提前三四百年定制的。也不禁想起了袁枚的骇世高论:“所谓诗人者,非必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
丹渠是一条诗歌酿造的大河。只需俯在水面来一通牛饮,必然获得超脱而温雅的胸境!
(作者:李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