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6日 星期三

    运河之都 焕发时代风采

    ——访江苏省淮安市市长蔡丽新代表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6日 11版)

        【代表委员面对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江苏省淮安市市长蔡丽新代表说,作为历史上“因运而兴、因运而盛”的“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主动接轨国家战略部署,努力将大运河淮安段建设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让昔日的“运河之都”焕发出新时代风采。

        淮安在全省较早研究制定《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划定红线,建成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数据库。蔡丽新代表告诉记者,围绕“一河阅尽淮安文化之美”目标,淮安做好运河文脉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弘扬工作,加强运河史料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淮扬菜文化、戏曲文化、漕运河工文化,建成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群,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充分彰显运河文化蕴藏的时代价值。

        淮安将“清净运河水”“做美河两岸”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河长、湖长、断面长“三长一体”管护机制,扎实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整体性改善和提升大运河生态环境。目前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近3亿吨,居全国首位,淮安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万标箱,大运河已成为淮安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蔡丽新代表透露,今后,淮安将重点围绕提升运河“黄金水道”功能,推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水上运输、水利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