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

    宿州学院: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陈国龙 赵国付 张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5日 10版)

        宿州学院是一所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结合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文化自信研究项目和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文化研究课题的实施,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重要举措深入推进,形成了以理论研究引领、特色平台强化、文化实践服务、课程建设支撑的文化育人模式,强化了“建应用专业群、走校地合作路、创文化育人牌”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弘扬优良办学传统 优化文化育人设计

        学校所在的安徽省宿州市人文荟萃,文化灿烂。白居易在这里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文化育人提供了不竭资源。学校积极吸收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合自身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友善、博学、务实、奋进”的校训精神和“敬业乐群、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师德师风。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文化育人进程中,学校及时更新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先后采取“校园文化工程”“大学文化工程”“创文化育人牌”等举措,着力培养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高、道德情操高、文化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培育文化育人特色

        学校师生在大力推进文化育人战略过程中探索形成了自身的育人特色。

        深化理论研究,引领文化育人。学校组建了“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研究中心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二个以研究大学文化为主的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校依托研究中心在文化育人的基本动力、价值取向、逻辑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好研究成果。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相关课题21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出版著作7部,为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学理遵循,引领了文化育人工作。

      建设特色平台,强化文化育人。“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是宿州学院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学校为弘扬孟二冬“淡泊名利,潜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精神,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建设孟二冬纪念馆,在展示其为学、为文、为师、为人之路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孟二冬纪念馆已成为安徽省教育系统德育和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基地,成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原宿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或战斗过,留下了许多泽被后世的光荣传统。学校建设革命传统教育馆,以此教育学生自觉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此外,学校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率先建成安徽高校大学生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依托这一平台,构建了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与探索”成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丰富文化实践,服务文化育人。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时政论坛”“学习新思想座谈会”等活动,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自觉践行新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四走进”(走进基地、社区、工厂矿山、农村)、“三活动”(校本实践、社团和主题教育活动)、“两服务”(自我教育服务、社会自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学校注重宣传引导,通过校园网、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广播台、校报等不断提高宣传的主导性、权威性、时效性,守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注重建设崇德尚能、敬业乐群的校风、严教善教乐教的教风、笃学笃行笃信的学风,打造内涵丰富的校徽、积极进取的校训、澎湃激昂的校歌、敬业向学的宿州学院精神;建有二冬大道、闵贤路、学海路、明德路、嘉言桥、懿行桥等富含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基础设施;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创造性,构建了既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二级学院文化体系;建设书香校园,举办“读书文化节”,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策划全年文体活动板块、主题项目,构建学校、二级学院、学生组织三级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同时还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论文答辩等活动,增强学生仪式感,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加强课程建设,支撑文化育人。学校把选修文化艺术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唐宋诗词选讲》《书法欣赏》《中国音乐文化》等60多门文学艺术类相关课程,涉及文史哲、音体美等诸多领域,夯实了文化育人基础。学校组织编撰《不朽的师魂——孟二冬》《孝文化研究》《大学语文十八讲》等校本教材30多部,建设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传统的文化育人课程,深化了文化育人工作。通过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学校把文化育人理念贯穿课堂教学、课程质量建设、课程实践等的全过程,在春风化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彰显文化育人成效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通过不断对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文化育人取得显著成效,办学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考察报告》指出:“宿州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构建了以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纪念馆等为标志的特色文化育人平台,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获评为首届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第十届、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普遍提升。近3年,学生参加文体活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4项,其中自编自演的话剧《师魂——孟二冬》在全国大学生第二届短剧小品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弘扬孟二冬精神,建设宿州学院大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生平均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与技能竞赛奖近40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创新能力等评价较高,满意度超过98%。学校的文化育人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多所高校积极借鉴这一模式的经验和做法。

        进入新时代,学校将根据新形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继续深化文化育人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内涵,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陈国龙 赵国付 张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