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在两会】
忙碌是他的常态,日程安排常以分钟计。谈到中国的改革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总是条分缕析地阐释。
始终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始终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这是外界对林毅夫的鲜明印象,也是他在今年两会上表达的核心主张。比起“乐观主义者”的评价,林毅夫更倾向自我定义为“客观主义者”——“我不回避问题,同样也不回避我国的发展潜力”。
面对记者,林毅夫首先谈及的就是问题,在他看来,今天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一是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发展条件变化,改革有待全面深化;二是大国复兴面对国际阻力,西方难免制造各种障碍;三是全球经济还未走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发达国家复苏乏力,逆全球化倾向抬头。”
“重要的是改革定力和发展信心。”林毅夫相信,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经验与成绩,是我们“不乱其心,不改其志”的底气所在。
“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很广的增长空间。”他预测,“今年状况会比较好”,理由是,通过近年来主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已取得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阶段性成绩,今后随着“降成本、补短板”两项任务逐步落实,企业得到利好,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发展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这样的中国,仍然会为世界创造共享共赢的机会,也仍然会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的“另一种思路”。
“中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不以发达国家为模板,坚持自己探索,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思路对了,每个国家都能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中国奇迹”已经被历史验证,他期待看到这样的奇迹被延续、被复刻。而以理论创新的勇气推动实践发展,是他眼中最重要的学者担当。
1994年,执教北大不久的林毅夫与同道们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同年撰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以多种文字出版,影响遍及世界。今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为国家高端智库和教研重镇——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近年来成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也在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互动中作用凸显。而他的研究,始终与国运民生同频共振。
2018年年末,林毅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最为自豪之处便是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作出的探索与推动。他倡导,今天的学者应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向前一步,“因行得知,用知践行,唯成证知,知成一体”,让理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为人师者,当授业更当传道。林毅夫再忙碌也未离开讲台。他办公室门侧最醒目的照片,是被簇拥在一群毕业生当中,一同抛起博士帽欢乐庆祝的场景。多年来,他对学生的寄语,始终和他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之际的临别叮嘱一样意味深长:“只要民族还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张胜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