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2月20日晚,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病逝,享年九十三岁。
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史学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的一生非常简单,可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读书、教书、写书。”2017年,安作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60多年来,他以丰富的著述、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大家的风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成长于战乱年间的安作璋经过勤学苦读,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
1954年2月20日、5月27日,他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此时安作璋仅27岁,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非常罕见的,改革开放40年来,安作璋的著述就达数千万字,其中,他与熊铁基合作的长篇巨著《秦汉官制史稿》,五易其稿,历时十载才公开出版。
“三勤”是安作璋做学问和教书一直坚持的态度,他曾和学生说:“在史学研究方面,我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业精于勤’四个字,即眼勤、脑勤、手勤,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安作璋本人就是“三勤”的典范。年轻时,他便翻烂了好几套《史记》《汉书》等,后来年纪渐长,他仍极少在午夜之前休息,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依然在落笔翻书搞研究。
道德学问一直是安作璋自己的理想追求,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他经常给学生讲,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两个问题,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做人这个前提条件和根本问题。曾有人问安作璋:“一个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本报济南2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