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她的厚重、包容培育了城市的品格;北京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她的坚定、浩气培育了市民的品格。在北京,有这样一个优秀群体,他们以无私忘我、乐于助人、甘心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常生活里,用坚持、坚守和坚忍,引领着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谱写着伟大的时代赞歌,成为百姓心中的一面旗帜、一座标杆、一个榜样、一盏明灯。北京因他们而伟大,北京因他们而自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北京榜样”。
2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做出点成绩,需要用毕生的精力
2014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北京榜样学习宣传活动,推出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榜样人物,先后有26万人被举荐为身边榜样,600余人获得“北京榜样”周榜、月榜和年榜人物。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这些人物中事迹厚重、影响深远的50位年度榜样人物。他们将生命融入国家发展、人民所需,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家、爱北京、爱人民的深情,成为城市的脊梁,感动并温暖着这座城市。
生物制药领域专家谢良志,用15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治疗血友病的平价药,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谢良志每天都上紧了发条,一周工作7天,从早7点到晚7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科研上。他说:“要想做出点成绩,是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做的。”10多年来,谢良志一步一个脚印,搭建了包括基因、蛋白、抗体的全套产业技术体系,研制出了5000多种重组蛋白和8000多种高质量抗体工具试剂。
作为中国生物芯片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36岁回国,一头扎进清华大学一间窄小的地下室造起了“中国芯”。20年来,他带领团队研究出数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应用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程京说:“我们是‘填沟’的一代,中西方在技术方面的差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智力、精力去弥补鸿沟。”
“大国工匠”高凤林,37年来,先后为13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都在他手中诞生。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他一人同时获得三项金奖,震惊了世界。作为技术工人,他写了30多篇论文。他说:“时代给了我机遇,我深感责任重大。为国争光,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光荣。”
希望能绿化每个人心中的那片荒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把“奋斗”“实干”“拼搏”精神,融于岗位、融入日常、融进人生。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以人格魅力,感召和引导着广大市民“学榜样,我行动”,一群人带动了一座城。
28岁创业、39岁身家数亿的企业家廖理纯,挣钱曾是他的一大追求。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这里早晨刮起沙尘暴,中午就能吹到北京。廖理纯坐不住了,他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每年的4月到11月,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带领志愿者向浑善达克沙地进发,剪苗、挥锹、种树。8年来共带领330余批志愿者、1.2万余人次走进荒漠,育下130余万棵树苗,为北京蓝天种下绿色防护带。
2018年8月,廖理纯将在内蒙古种下的20万棵松树捐给了当地牧民和政府。他要做的,是和众多志愿者一起呼唤志愿精神,“希望能绿化每个人心中的那片荒漠”。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教授张晓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医疗资源匮乏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群众得到大医院大专家的诊疗。2015年3月,她发起组织“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得到各大医院知名专家的积极响应,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志愿团就从十几人发展到900余人。这些年,志愿团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远至西藏边陲,行程数十万公里,诊疗患者上万人,培训5000多位当地基层医疗工作者。
90后张佳鑫发起“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挂号、电子支付,8年带动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者参与科技助老公益活动。张佳鑫说:“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组织大学生进社区陪伴老人,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让人们老去时不再孤单。”
用数百万次弯腰诠释普通人的心中大爱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彰显出道德的温暖和精神的力量;他们立足平凡岗位,从小事做起,以平凡的力量,筑梦京华,实现人生价值;他们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故事就像春雨润物,构成了首都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今年60岁的贺玉凤,是土生土长的延庆农民,对延庆的山河、土地爱得很深。只要发现地上有垃圾,她都会弯腰捡起。23年来,在延庆妫水河两岸,她义务捡拾了30万个塑料瓶,数以万计的塑料袋、快餐盒。贺玉风捡起的不只是垃圾,还是美德,她用数百万次的弯腰诠释着一个普通人的坚守。
回忆起小时候的妫水河,贺玉凤说,那是她童年的天堂,“河水清澈见底,鱼在水里游,水捧起来就能喝。”2014年,贺玉凤发起成立“夕阳传递环保志愿服务队”,里面有医生、教师、环卫工人,还有延庆的1000多名学生。
在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解难书记”殷金凤认准一条,“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18年来,一个怨气多、矛盾多、困难多的老旧社区,在她的手中,变成了大家帮助大家的和谐社区。在殷金凤工作室,整齐码放着17本接待簿,上面清楚记录着居民的每一件诉求和解决办法。殷金凤说,“这活儿越干越多,越干越累,也越干越充实。”
作为偏僻公交线路313路上的唯一驾驶员,刘宝中10年来坚持“一人一车一线”,他用爱心、善心和细心将小小的车厢,变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流动“四合院”,让每一位乘客安全出行、满意乘车是他最大的心愿。
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品格。北京榜样的根深深扎进了基层,可信、可学、可做,让榜样力量的传播有了更恒久的生命力。
(本报北京2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