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

    郑皆连:为了壮美广西新跨越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2日 04版)

        郑皆连 资料照片

        【新春访名家】    

        “跨越”。

        新春佳节之际,记者拜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一席交谈间,郑皆连用的最多的便是“跨越”这个词。

        “修桥就是跨越,跨过沟沟坎坎,实现发展。”郑皆连说,“跨越,既是我几十年从事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的写照,也是我人生事业的一个缩影。”

        一个多月前,郑皆连领衔的“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在颁奖典礼大合照前,郑皆连给记者讲述了广西桥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1965年,郑皆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百色公路总段工作。当时的双曲拱桥技术,常因大水冲走支架而无法施工,郑皆连便埋头进行技术攻坚。3年后,他研发的无支架施工新工艺率先应用成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获推广。

        1976年,郑皆连用该工艺建造了广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来宾红水河大桥,引起全国关注。1996年,他建造了跨径312米的邕宁邕江大桥,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从此,广西拱桥技术便跻身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所建造各类拱桥的跨径不断刷新世界纪录:445米沪昆铁路北盘江大桥、530米合江长江一桥相继建成,575米的平南三桥也将于明年竣工。

        几十年来,郑皆连的原创技术提高了拱桥质量,降低了成本和施工风险,获得行业广泛认可,广西路桥施工也逐渐走出广西、走向全国,长江、嘉陵江、钱塘江上的跨江大桥,都有“广西造”。

        2015年,为桥梁事业操劳半世纪的郑皆连临近退休。这时,广西大学领导班子找上门来,盛情邀请他到广西大学任教。“盛情难却,加上使命在肩,希望继续为桥梁事业发挥余热,便欣然应允了。”当年9月,郑皆连全职调入广西大学工作,成为该校首位全职院士。

        “我们的桥梁事业,必须后继有人。”调入广西大学后,郑皆连十分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张产学研结合,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融合。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拉萨—林芝铁路线上的雅鲁藏布江大桥,广西大学成为唯一参与的高校。2017年,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如今,在郑皆连引领下,广西大学土木学科正在构建以院士—长江学者—四青(青年千人、青年长江、国家优青、国家青年拔尖)—教授、博导为主的“四级人才梯队”,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当前,广西正全面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新征程,我愿意为此继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尽管拱桥跨径575米已是当前世界之最,郑皆连依然没有满足,他正率领团队研究突破跨径700米——这,是一位修了一辈子桥的专家的人生跨越。

        (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